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遗珠弃璧”——评RAYSTROM的《寻找人类》-二、网络科幻的开拓先驱-鲍远福-网络文艺课-爱读网
二、网络科幻的开拓先驱
作者:鲍远福      更新:2018-09-30 07:47      字数:3537
    “中国科幻诞生于晚清时期,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科技强国’到‘少儿科普’再到社会‘成人化’的探索,科幻文学始终肩负着一些外在力量赋予的使命,被寄予厚望,但却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文学的视野。”[2]而“尽管中国科幻小说肇始于晚清,但其真正获得发展是在 1949 年后。”[3]这种“边缘化”的生存与接受现状,制约了中国科幻小说的长足发展。因此,长时间的停滞不前使我们一直没有机会与国外顶尖的科幻文学作品以及知名科幻作家交流对话,并进一步导致了国内科幻文学创作与传播的落后,即使刘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在新世纪获得“雨果奖”,这种落后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得到本质性的改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及文学内在审美追求的结构性改变,科幻小说终于从边缘进入文学叙事实践的舞台中心,它的文化影响力也从科幻迷的“小众圈子”“溢出”接受群体之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

    在此背景下,科幻小说进军网络空间,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即便如此,网络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在新世纪之初,网络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诛仙》(仙侠世界)、《缥缈之旅》(修真冒险)、《兽血沸腾》(游戏升级)这些在几年后才引爆网络世界的类型文此时还声名不显,甚至连“网络文学”这个概念本身也还处于争议中;而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小众文类”,网络科幻小说则更是少有人涉猎,连后来被网友热捧的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开山神作的《小兵传奇》也直到2004年才在网上连载并广为人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小兵传奇》并不是纯正的“硬科幻”作品,这部所谓的网络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情节类似于网络游戏的程序升级,它叙述了小兵唐龙一路逆天升级、最终称霸宇宙的故事。小说回避了未来科技细节的逻辑推想,而只专注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的“升级换代”,不具备“硬科幻”的技术话语特征,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拟太空歌剧”。因此,从主题思想的开掘、新文类的拓展和叙事内容的创新等角度来看,以哥特式“技术狂想”和引人忧思的哲理透视见长的《寻找人类》则更有资格被称为网络硬科幻的“开山之作”。

    不仅如此,《寻找人类》对传统的科幻小说创作也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因为,从时间上讲,《寻找人类》甚至比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扛鼎之作、刘慈欣的科幻鸿篇巨制《三体》系列成书还要早。[4]《三体》在2012年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之后,其中对于外星人、多维空间及宇宙、未来世界、宇宙文明生态以及人尽皆知的“黑暗森林”法则等科幻元素的叙事设定和审美建构,表现出中国文化范式特有的新颖、新奇与新鲜感,彰显了东方传统美学大气沉稳与恢弘博大的世界观设定,不仅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而且为广大中国科幻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满足感。科幻读者在惊奇于“大刘”天马行空式的未来狂想和深入骨髓的悲悯情怀及人文精神的同时,可能并没有想到,网络虚拟世界已经诞生了一部在格局和品位上都不输于《三体》的科幻佳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网络文学飞速发展的20年(1998-2018)中,《寻找人类》称得上是被历史尘埃隐没的“遗珠弃璧”,其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在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的语境中怎么被高估都不为过。

    首先,《寻找人类》中有很多与《三体》极为相似甚至更为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与奇妙的艺术表达,比如好莱坞科幻电影大片中常见的“末日叙事”模式(如《饥饿的游戏》、《分歧者》等)以及具有智慧生命特征的“三智者”思维空间、半生物半机械的人工智能生命体(阿鲁克文明,如《星际迷航》中的“博格人”)、寄生于高等碳基生命体内的细菌智慧(绿星人)、所有物种都能相互感应而且生态环境和谐平衡异域环境设定(绿星的环境与《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极为相似,但《寻找人类》成书时间更早),等等。可以说,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所建构的多元化、多维度的宇宙文明生态链,在《寻找人类》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极为神似的对应性情节设定与故事内容。以“末日叙事”模式为例,它是网络文学创作中,与“废土流”非常相似的一种叙事构建方法。所谓的“末日废土流”,其实就是对未来人类世界、人类文明被破坏乃至于毁灭过后的一种世界观设定,强调“人类消失”或“非人类主导”的世界可能出现的状况。《寻找人类》也是“末日废土流”叙事模式构建起来的科幻小说。小说的主导情节就是人类经历核大战以后,人类的基因出现残缺甚至变异,真正的人类不复存在,幸存的“伪人类”希望去寻找真正的人类以获得身份认同。可以说,这种叙事模式能够很好地用新颖的构思来吸引读者,体现了网络科幻小说这一相对“小众”题材的根本特征。在传统科幻文学与影视艺术领域,这一叙事模式也常被采用,例如刘慈欣的《三体》、拉拉的《彼方的地平线》以及钱莉芳《天命》等作品,《寻找人类》之后,将这一叙事模式运用的比较成功的有zhttty(张恒)的《大宇宙时代》、彩虹之门(徐俊珀)的《重生之超级战舰》以及“大神”猫腻(晓峰)的《庆余年》、《间客》等作品。

    其次,与同类题材的科幻小说相比,《寻找人类》绝不局限于对未来世界以及主人公“奇幻旅程”的简单展示,而是上升到哲思话语的层面,并对人类生存本质和生命的终极密码作出了富有哲理的思考,小说的主题也在这种思考中获得了升华。新世纪以来,刘慈欣的《三体》和拉拉的《彼方的地平线》等传统科幻小说佳作纷纷为读者呈现所谓的“太空歌剧”、“史诗质感”与新奇雄浑的幻想世界,它们站在大宇宙的视角去思考生命、文明、未来、生存、科技等哲理命题的诗学意图给读者很多启示。而这些优秀科幻文学作品的因素,置身于网络世界中的《寻找人类》也完全具备,甚至探索得更深入、更彻底;特别是《寻找人类》中设定不是真正人类的探险团队(克隆人、变异人、外星人、机器人)去寻找人类,充满讽喻色彩的叙述笔调中蕴藉着严肃的审美诉求。小说将人类关于自我生命的意义与本质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上升到了生命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此外,小说在叙事过程中渐渐隐现的“寻找”主题也是传统文学实践的经典话题,其中投射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审美价值,如同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名作《青鸟》那般精准、深邃和耐人寻味,引发了读者无穷无尽的诗意遐想。

    最后,《寻找人类》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使用了科幻文学经典的叙事结构形式——未来的“奇妙的旅行”或“幻想游记”。[5]而事实上,“越是宏大恢弘的幻想空间,运用到的套路越多,这也是科幻小说类型化的一个趋势。”[6]正是因为《寻找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类型化”趋势,即“星空奇遇”式的情节设置和“太空歌剧”式的叙事构建,所以,它也被称为“中国版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实际上,《寻找人类》几乎与《银河系漫游指南》(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著,1979年)有着近乎相同的主题诉求和思想气质,更可贵的是它能够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来审视主人公的“太空历险”。《银河系漫游指南》所追问的是“对于生命、宇宙及万物的终极问题,而本书则试图回答到底什么才是人类,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一美学问题,而《寻找人类》在这方面几乎不逊色于《银河系漫游指南》,特别是小说的**部分——“在绿星那部分,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如果是要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消亡甚至是被奴役为代价,那么文明和生命的意义又何在”,所有种族和生命对生存的欲望,就是好好活下来,而如何活下来,就要不停地去寻找和思考。[7]这也恰恰是《寻找人类》在新时代的意义以及它带给读者的反思价值。另外,小说中对绿星生态文明的设想,既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叙事创意,也折射了他对现实世界中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际关系隔膜等状况的反思,如绿星伊甸园一般的生态环境、绿星生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存模式、绿星人使用心灵感应进行交流,等等。最后,小说中绿星生物间的“天人交感”共生模式的情节甚至要比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阿凡达》更为超前。由此可见,中国科幻文学也有不输于西方科幻文艺超前大气的主旨设定和非同凡响的创意思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独具特色的本土接受语境与文化传播底蕴。

    综上所述,《寻找人类》是《三体》出现之前、新世纪以来真正具有开拓意义和诗学品质的网络科幻小说代表作,其思想主题、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话语建构的格局都非常宏大,具有清晰明确的“科幻正典”价值。因此,在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勃兴的大背景之下,这部网络科幻小说家族的“遗珠”和“弃璧”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属性。如果说《三体》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经典力作,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寻找人类》作为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开拓先驱,显然也具备这种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它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度开掘为网络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