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成河-第二章  割裂    第3节   山上有商机-凝神-现实题材-爱读网
第二章  割裂    第3节   山上有商机
作者:凝神      更新:2016-12-27 10:52      字数:4044
    大涧村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信奉一条真理:靠山吃山,靠河吃河。

    七八十年代,他们在大队书记张克田的带领下,在山上植下了苹果、山楂、板栗、柿子等几种果树,搞创收。使得本村村民的经济收入,在整个大丰公社里那可算是先锋队里的排头兵。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村子,你只要不是懒得皮疼,都能够吃得上饭,娶得上媳妇,养得了孩子的。

    人就是这样,吃饱了喝足了之后,对于居住的条件也就有了要求。过去,有娶儿媳的,娘家人的要求是,有个住的地方就可以。现在就不同了,那土坯墙苫草顶的老屋子统统不想住了,非得要对方建上三间新瓦房,方才愿意过门。于是,各家各户纷纷自己跑到望海山腰或山顶上的裸岩处,自开石塘,自起石头,自行运下山,自建新房。

    看到各家各户都忙着垒窝搭圈,杨守诚也在默默地做着准备。他嘴上不说,可心里知道,自己那个大儿媳妇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等她从大儿子平安的部队上过够了回来,绝对不会再愿意跟自己的公婆、小叔子等合住在这三间小茅草屋里的。

    于是,在农闲时,再也不会看见杨守诚背着个粪箕子再到处拾粪,或拿着一把镰刀一根粗草绳去进山砍柴了。他现在改扛着一把铁锹,提溜着一柄铁锤,也随人到山上去开石塘,挖料石去了。

    但凡离家比较近的裸石,都被先行一步动手建房的人家陆续挖走了,并且占下了塘位。杨守诚常到后山去拾柴捞火的,所以知道后山的山腰有一处绝佳的裸露山石可以开挖,只不过离家远了点。可这并不影响他动锹动锤、放炮开石头的积极性,因为细心的他发现这里的石头和离家近的前山上的石头不同。近处的石头多是青石和沙石,而这里的石头纹理细密得跟胡萝卜似的;用铁锤子一敲,硬绷绷的;那新石头茬的色儿,就跟熟透的红枣似的。杨守诚被自己的这一发现给折腾得,当晚就没怎么睡得着觉。夜里鸡叫头遍的时候,就推着自己的那辆独轮木车上后山去了。

    这些红紫色的料石还真不赖,被杨守诚起挖出来之后,用铁钎一打,竟然光灿灿的,直耀眼。于是,杨守诚乐得在自己的小石塘里,叮叮当当忙活。在过去,人工开挖石塘,那是相当的费力而缓慢的。可守诚是耐得住的,他一生战场就是大山、土地、石头疙瘩。无论自己的媳妇在外面如何呼风唤雨,他却坚守着在土里捞食、土里捞穿的信念。这个信念又支撑着他,要在土里给大儿子平安捞三间漂亮的料石瓦房。

    守诚挖出来的毛石,有大有小,有正有斜。被他用锤钎敲打加工后,便有模有样地堆起数方直边正缝条石。那些打出来就偏偏瓜瓜的,或打条石的下脚料,也被守诚垛在了一起,这些运到家里也是有用的,垒墙时,可放在里层,作片石。然后,他就像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往家里带。不好走的山路,就背或扛;到平坦点的路上,就用小独轮车推。

    后来,渐渐成人的儿女们体恤守诚,放学回家,把书包住墙上一挂,就结伴去后山的石塘里帮忙。明廉明洁俩闺女用棍子抬,明善明远哥俩各自拣适合自己体力的来背。然后姐弟四个把这些浸润的父亲心血的条石或片石腾挪到平地上后,再装在借来的两辆独轮车上,一人推,一人拉。每天傍晚都会运两车料石到家。

    直到后来杨家的孩子各自成家后,聚会在一起时,明廉姐妹俩还会毫不客气地对大改说:“你也不要再挑挑剔剔、说说呱呱了,咱爹娘到现在还住在草房子里,可当年累死累活,给你起了料石盖了瓦房。你自己住得窗明几亮的,那里面可有我们姊妹四个的心血呢。”明洁也附合道:“你还整天说咱娘有偏有向,到底是偏的谁,向的谁?就你自己是咱娘三媒六聘,先订亲递小礼,再亲家相聚商量结婚登记,然后披红挂绿,吹吹打打,把你娶进门的。他兄弟俩的媳妇,可都是自己娶自己的,在单位新式登记的。在这个家里,可是连张瓦片都没有的。”

    就连一向不喜欢开玩笑的明善也不禁打趣嫂子道:“大嫂,你还不是我们家里的红人啊?你看你家的那三间瓦房,那一撸到底的,可都是红彤彤的花岗石啊,那可是我们望海山最坚固最值钱的上好石头啊,不会住在里面,把你的心也给住得坚硬起来了吧?”

    而爱玩的老三明远,只顾看自己手中的纸牌,对于兄嫂姐姐们的话语,丝毫不在意。

    守诚在白天,一石一瓦,一木一椽地备料;月下,就悄悄一人,一镢头一铁锨地挖地基。后来,请了几个堂房兄弟们做帮手终于给大儿子把这三间新房给砌了起来。在上梁封顶的那一天,李玉秀叫来了自己的娘家兄弟来帮忙,众人一起哟喝着“咱们使大劲哟,噢唠里咳哟”,在墙头上的,在地上的,拉的拉,拽的拽,拖的拖,终于把两根重达数百斤的房梁给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大姐明廉找来了一本崭新的《*****选集》和一双簇新的筷子,用一块红绸布捆扎起来 ,绸子上还串了两枚制钱,然后把它们一起吊在屋脊上。这在当时,是家中有读书的人家建新房时,最为得意的装饰。寄寓子女能够学有所成,将来成为国家之栋梁。

    随着着屋脊的最后一片瓦合上,最后一条缝用水泥精细地勾起,一阵“噼噼啪啪”鞭炮声也随即炸起。干活的人中有人喝彩:“好家伙!好个漂亮红墙青瓦房!这个守诚,别看平时三脚踹不出个响屁来,给大小子平安建的房子,可是全大队最好的啊!”

    一旁来帮忙的守诚的小舅子凑到守诚面前,照着守诚的前胸就是一拳:“姐夫,你行啊,这些年,光看俺姐风里来雨里走的,供应小孩小学了。你默默地唱得这出,也很漂亮啊!”

    守诚黑瘦黑瘦的小脸,被众人和妻弟这么一赞,竟然如喝了一斤老白干似的红到了脖梗。

    晚上,在这个被刚收拾齐整的新院里,架上了一条木杆,扯了电线,装了一支一百瓦的灯泡,支起了五张饭桌,每桌十大碗菜,两瓶老白干,招待起来帮忙封顶的众劳力和闻讯前来祝贺的亲友们。 也跟着忙活了一整天的李玉秀,在饭场要结束时,从老院里挎来了两大篮子雪白雪白的大馒头,用崭新的白布做包袱,一家亲戚给结结实实地包了八个带回去。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李玉秀悄悄地向向丈夫杨守诚投去了柔和的目光。

    后来,当自己的子女一个个都成家立业之后,李玉秀惟一的心愿就是用自己做小生意赚的钱,把老房子拆掉,重新起三间新房,加盖配房和大门楼。可最后,她的钱还没有攒够,那能支撑着她到处抓生意挠钱的双腿,却生生地被被人给撞断了一条,最后,两腿一抻,就吊死在那一直被她自己称作趴趴屋的破草房子里。

    新房封顶之后的第二天晚饭时间,四弟守智来三哥家串门了。李玉秀 “咦”了一声随即放下手中的酒盅,从菜橱里拿出了一双筷子,一个和她手中同样的酒盅,斟满了酒递给了老四。

    “今天是刮得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太不好意思了,三嫂子,昨天你们上梁,那么大的事,我却没有能来帮忙,来给你和我三哥赔罪了。”

    “哟,你说这话不是折俺的寿吗?赔得哪门子罪啊?”

    “我这不是昨天赶到县城去那个什么财会培训会去了吗?早知道谁去当什么会计啊?还是当个普通老师教教课轻松啊。”

    “你说滋润话的吧,当会计多好,那可是财神爷啊。逢年过节,哪家不给财神爷烧香啊?”

    “我三哥呢 ?还没有回来吃饭的吧?这个一根筋啊,到了饭时,也不知回来。”

    “你错了,他啊,最爱赶饭时,还赶在前面呢。刚才回来看我还没有炒好菜,就在大锅里舀了碗糊涂,泡了个煎饼,吃完出去溜去了。”

    “老四来了。今天怎么有空?”正说话间,吃过饭就出去溜达的守诚回来了。

    “三哥,你知道你给平安盖房起得石头叫什么吗?”

    “叫什么?谁不知道,不就是大理石吗?离家近的青石都被人家开光了,俺就只好跑后山上去开了。”

    “哥,你可不知道啊,你看没有看到你起的那大理石比别人家的红,比别人家的硬啊?”

    “你别说,还真是啊。俺看别人的石茬是比俺起的石头颜色浅多了。怎么,有什么讲究吗?”

    “讲究大了。你起的那石头,可那是花岗石头啊。我昨天在去县城回来的路上,看到在公路上有几辆大拖车在拉着巨石往城郊的一个石板加工厂运,那个石板厂的大门上,挂着‘花岗石石材加工厂’。我看了,他们拉得那石头,可不就和你起的石头一模一样。”

    “一样又怎样?人家有本事拉出去卖,俺们小老百姓又没有本事也把它弄出来卖钱。也就只能在山里,把它劈吧劈吧,运下来,盖个房子,垒个猪圈什么的。还能做啥用?”

    “那明天你带我到你起的石塘那边去转转。我看看那里的地形怎么样。”

    第二天,老四跟三哥去后山巡视了一圈回来,离兴地拍着大腿对四婶说道:“咱三哥起的石塘那可是真是宝矿啊。它的四周的裸石头,可不块块都是花岗石啊,那可真叫多啊,一层层,一摞摞,到处都是。我看了,如果往下深挖,也是同样的材质上好石头。开他个几年,也开不完呢。”

    四婶白了他一眼:“你又没有三哥的那个力膀,怎么,也想跟着起石头盖房子?”

    “真是老娘们头子,头发长,见识短。那么好的石头盖什么房子啊,那要是把它都挖出来,拉到城里的解板厂去 ,可是要卖大价钱的啊。”

    “俺的亲娘哎,俺怎么没有想到呢?白在大队院里混了。我早就听说后山已经有人在开石矿了,可谁知道他们开了做什么的啊?”

    等到业已民师转正的儿子大海回来,爷俩一合计,决定先在本村找几个壮劳力,到三哥开的石塘里去继续开采。至于所招短工的待遇,这爷俩就暂定:每人一天十块钱,管吃管喝。

    说干就干,这爷儿俩还真就像模像样地在守诚最先开挖的那个石塘里放起炮来了。

    李玉秀看到四小叔子爷俩又是招兵买马,又是在山上支棚搭屋、支锅垒灶的,忙得热火朝天,禁不住抱怨丈夫道:“我们家的石塘,凭什么让他们家开啊?”

    杨守诚在锅屋里端着个瓷碗对着在堂屋里端着酒盅的李玉秀说:“他愿意开就开呗,那石头长在山上,本来又不是谁家的。再说了,不就是块石头蛋吗,难不成,他还能开成个金蛋出来?”

    “咱家里的人,上学的上学,教学的教学,又没有人有那个工夫去起那个石头。眼红别人干什么?”

    “谁眼红啦?当初咱家的孩子一个个考上了师范,吃上了公家饭,还不是他们在眼红咱家吗?”李玉秀气的把筷子一摔,沾在筷子上的菜汤溅了自个儿一脸。

    不久,大涧村委也在后山上撒了网,大大小小的石矿遍地开花了。

    渐渐地,大涧村里诞生的很多万元户,一举成为整个大丰乡发家致富的模范村。

    村书记张克田在全乡召开的先进村的表彰大会上,把手一挥,坚定表态:“俺大涧村是脱了贫了,不过请领导放心,以后再挣了钱,俺一定最先把它用在教育上。俺文化不高,可也认那个死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俺村里自己掏腰包,给村小学的老师发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