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殇-17 悻悻不悦-雪原-历史传奇-爱读网
17 悻悻不悦
作者:雪原      更新:2023-11-18 20:52      字数:3172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工部员外郎温益和工部尚书陈麟将徐国长公主赵惠和王府小姐王秀梅的失踪一事报告了哲宗皇帝赵煦。

    “你们一个一个地说说,自己是如何断定徐国长公主赵惠和王秀梅小姐是同一时间一起失踪的?”

    温益赶忙跪地,首先发言:“皇上是知道下官和端王赵佶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每天一早都有晨练的习惯,可当我们经过徐国长公主寓居的轩月宫时却见轩月宫的大门紧闭而且还加上了一把牛角大锁,当下官询问负责轩月宫一带打扫垃圾的小太监时,那个小太监却说,他早在寅时三刻时分,就看见轩月宫的大门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下官由此断定,徐国长公主赵惠早已离开了轩月宫。”

    “你温益又是如何判断徐国长公主赵惠是跟王厚元帅的女儿王秀梅是同一时间一道出走的?”赵煦对温益的此番奏疏,持的是怀疑态度。

    见温益“吱吱呀呀”地半天都没有道个明白,赵煦也不给他计较,而是将目光移向了工部尚书陈麟。

    陈麟将自己陈府的管家陈家林是如何从王府的管家王得福的口中得知,王家的小姐王秀梅是怎样喜欢他的儿子陈琼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夫人王氏跟媒婆一起到王府提亲时,王府的女主人陈玉婷给下官说了她的女儿王秀梅与徐国长公主赵惠见面的情况和其爱女及丫鬟一起失踪的消息,下官由此推断:她的女儿王秀梅是和徐国长公主赵惠一同出走的。

    赵煦长长地“哦”了一声,他随即向着二人摆了摆手。对此,工部尚书陈麟跟工部员外郎温益连忙跪地谢恩,慌忙离开皇帝。

    当赵煦了解到徐国长公主赵惠失踪的一些具体情况后,他迅而命令自己的护卫将军潘意带领着他的手下卫士暗自寻找,务必要将长公主平平安安地带回汴京都。

    为何要让护卫将军潘意暗自寻找赵惠一行?赵煦所考虑的当然是自己妹妹的生命安全。眼下朝廷党争激烈,水火不容,加之西夏、辽邦的主战派,他们都想着如何才能逼迫大宋朝廷改变既有的强硬政策,而徐国长公主赵惠是哲宗皇帝赵煦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当他们得到这一利好的消息时,就必然做出强烈反应。

    基于陈麟、温益对徐国长公主赵惠失踪的各自陈述,待他们离开福宁殿后,赵煦询问了自己的心腹太监李宪。

    李宪惶诚惶恐,他惊怵道: “皇家大事,小的不敢妄自揣测,胡乱想象。”

    “你李宪又来了,朕赦你无罪,大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小的也无所顾忌,大可直言不讳。”

    “别磨磨叽叽的,给朕快点分析分析,陈、温二人各自的一番陈述,究竟谁的靠谱、谁更可信?”

    “皇上,小的知道,您对工部尚书陈麟的那番禀告,心里是有点儿不舒服的,毕竟徐国长公主赵惠也喜欢他陈麟的儿子陈琼,而陈麟对此却能毫不忌讳,将所有的真相全盘托出,按常理说,本应由王府中人来及时报告徐国长公主和王家小姐的失踪情况即可,但王府的男主人王厚元帅远在千里之外的宋朝边城西宁州,而那陈、王两家的关系又历来深笃,此事由陈麟替代王厚觐见皇上,小的认为,如是这般的觐见,也没什么不妥,他陈麟毕竟是我们大宋朝廷的正二品文官。”

    “陈麟的觐见妥当,那他温益的觐见呢?”

    “皇上,温益不是说他和端王赵佶是一起来晨练的吗?若按朝规、族律,理当由端王向皇上禀告徐国长公主出走一事还更为恰当,他温益并竟是个从五品的低级文官,由他向皇上禀报徐国长公主的失踪大事,名不正且言不顺,依小的分析、判断,他端王赵佶是没把自己的皇兄放在眼里,因而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让个从五品的低级文官温益来敷衍了事……”

    “好你个李宪,该当何罪?竟敢离间朕跟十一弟的兄弟关系?莫非你李宪是不想在福宁殿当总管了?”

    李宪听此,慌忙跪地,他极为惶恐地怯言怯语:“皇上,是您说了赦小的无罪,小的方可直抒己见,可现在皇上自食其言,如是这般的朝令暮毁,小的也只能认栽……”

    赵煦明了,是自己出尔反尔,于是他一边扶起心腹太监李宪,一边在他的耳旁轻声话语:“皆是朕的不对,你李宪大可继续分析,朕一言九鼎,一定洗耳恭听。”

    李宪长舒了一口气后,又接着续言:“端王赵佶既酷爱书画艺术,也青睐如花似玉的美女,他的这些癖好,皇宫中谁人不知,哪人不晓?而皇上您也总是说端王赵佶沉迷书画、行为不检,他压根就没有争夺皇家大位的勃勃野心,或许端王赵佶还真如皇上所言的一样,他从不觊觎皇上的帝王大位,可太后不一样啊,向氏无儿无女,她早把满心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端王赵佶的身上,怕是太后会以皇上体弱多病为由,来确定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若如她所愿,向氏就可如同高氏一样垂帘听政,而向氏跟她婆婆高氏的治国理念完全相同,到时,皇上辛辛苦苦得来的革新成果就会被她全盘否定,多少革新人士又会遭贬、充军,甚至杀头,先皇神宗的强国富民理想也会因此毁于一旦………”

    “这又怎么可能?朕虽然无子,但不是还有朕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似吗?即使没有朕的亲弟弟赵似,那皇九子赵佖也排在他赵佶的前面呀,太后又怎能不按常理,不照族规地选择大宋帝王,再言,不是还有众多的新党官员吗?他们也会极力阻止。”

    “皇上说的都在理,可就怕到时太后的势力太过强大,朝廷无人敢于阻挡端王赵佶的登基称帝。”

    赵煦倒吸了一口凉气后,又深深叹语:“你李宪的分析也不无道理,朕这身体已是越来越不行了,万一哪天两腿一蹬、两眼一闭,赵佶登基称帝,向氏垂帘听政,朕多年努力的结果不仅会付诸东流,而且新党官员又重回过去,如此一来,朕就对不起先皇神宗,对不起为变法革新而遭贬、流放的宋朝廷官员……”

    见赵煦的两眼闪着泪花,喉咙哽咽得都说不出话来。李宪便一边打着自己的嘴巴,一边向着皇上道歉赔礼。

    “你李宪就别打自己的嘴巴了,快传宰相章惇,尚书左丞蔡卞,枢密使曾布,朕有要事交代三人。”

    在赵煦看来,章惇、曾布是新党成员,跟自己的治国理念相同,而蔡卞虽然思想保守了一些,但是他极为尊崇自己,再言,蔡卞是改革派领袖王安石的准女婿,当王安石对父亲宋神宗屈从祖母高氏的威严,欲恢复朝廷旧制时,王安石已心若死灰,于是便决定离开官场,回乡养老,而在王安石向父皇告别,准备离开汴京都之际,病重的父皇答应王安石,要照顾好他的女婿——蔡卞。

    李宪深谙皇上有大事要做,于是,便匆匆忙忙地来到了众多文武臣工等待皇帝召见的场所——南衙,点名章惇、蔡卞、曾布,说是皇上要紧急召见三位大人。

    对此,众臣工之一的户部尚书蔡京却不断地轻声嘀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是哲宗皇帝赵煦的身体不行,他才要赶紧向章惇、蔡卞、曾布三人交代自己的善后事宜?可这咋看也咋不像的呀,章惇算是还有些份量,他是当朝的一品宰相,可蔡卞和曾布也给皇帝召了去,如此做法就让人费解,令人疑惑,蔡卞是我蔡京的亲弟弟,万一哪天,弟弟蔡卞爬到了哥哥的官位之上,让我蔡京的面子往哪搁放?日后又有何脸面见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

    为此,一旁的监察御史上官均则轻轻笑语:“蔡大人自问自话,可是因为皇上今天没有召见您?”

    蔡京并没有正面回答上官均提出的这一尴尬的问题,而是相邀了几个福建籍的京官们,他要大家一起到大相国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来保佑自己。

    蔡京的提议,响应寥寥,也只有同为福建籍的监察御史上官均和中书舍人叶祖洽会积极响应。

    对此,蔡京是一点儿也不沮丧,他跟一起来到大相国寺的上官均和叶祖洽说:“今天南衙的那一幕,你们二人都看见了,可否知道,皇上召见章惇、曾布、蔡卞三位大臣的目的何在?”

    “皇帝要召见谁,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其目的如何?我们作为臣子的不敢妄自揣测,如此行事,也有悖为臣之道,再者,蔡卞大人是您的亲弟弟,有什么疑问大可询问自己的亲人。”叶祖洽冷冷回敬,他不肯回答蔡京的任何问题。

    蔡京还不死心,他转而又询问监察御史上官均。

    上官均敷衍道:“蔡大人是宋朝廷堂堂的正二品文官,而我和祖洽兄弟的官太小,只有聆听的份,没有发言的权,又岂敢口不择言地瞎三话四?都别没事找事了,大家还是一起烧香,阿弥陀佛吧!”

    蔡京晓然,这两个同乡是在防备着自己,于是他也不再强求,而是做了做烧香拜佛的样子后,独自一人悻悻不悦地离开了佛家的圣地——大相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