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草-14、白衣烈士-远星星-现实题材-爱读网
14、白衣烈士
作者:远星星      更新:2020-04-23 09:38      字数:3590
    秦叶香又想起在大学期间看过的一部小说,是一部反映医务工作者与非典作战的长篇小说。书名是《北京隔离区》,故事梗概是:漂亮的护士白岚和英俊的摄影师陆风是一对即将结婚的恋人,在他们准备去登记结婚的这天,忽然接到紧急通知,要立即赶到医院接受紧急任务。二人停止去民政局办理结婚,各自赶到自己工作的医院,原来是投入抗击非典的战斗。由此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陆风在被SARS病毒击倒后,住进白岚所在地隔离区,接受恋人的治疗。当陆风出现严重贫血症面临死亡的时候,白岚毅然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给陆风输血,用自己的鲜血来拯救恋人的生命。白岚因身体抵抗力的降低而感染非典。在陆风终于康复后,才知道那一直照顾他并用鲜血拯救他生命的就是他的恋人白岚。而此时,白岚的生命之花正在SARS病毒的摧残下渐渐枯萎,生命垂危。陆风看到即将失去白岚,居然做出愚蠢举动,死死抱住白岚要与恋人死在一起,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经过一阵失去理智的癫狂搂抱,白岚被搞得出了一身大汗,病情出现转机。再经过两三天调理,白岚痊愈出院。看来爱情的力量还真的能够创造奇迹。

    秦叶香被小说的情节深深感动,跟爱人田云水结婚以后,曾经多次说起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希望如果自己出现生命危险,田云水能够用爱的真诚挽救自己的生命。每当秦叶香说起这部书的故事,田云水就笑,说:“好啦,你放心好了,我会永远抱住你的。”秦叶香想到这里也笑了,有云水哥抱着我,我一定没事的。

    秦叶香又想起那些在非典期间为抢救病人而牺牲的医务工作者,那些白衣烈士。秦叶香从小就听三爷爷说过许多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如江姐、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二小。上小学以后,又听老师说过许多革命烈士的故事。进入初中以后,学校图书室有许许多多写革命英雄的书,其中有一套《青年英雄的故事》,书里写的许许多多的青年英雄人物,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刘胡兰。刘胡兰牺牲的时候还只有十五岁,还是一个少女,面对敌人的屠刀居然毫不害怕,还慷慨激昂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小小的刘胡兰居然有如此英雄气概。我那时候最受感动的就是刘胡兰,刘胡兰成为我心中的偶像。

    除了刘胡兰,秦叶香的心中还常常想到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也许因为自己是女性,在秦叶香心中常常想起的革命烈士也多是女性:刘胡兰、江姐,秋瑾、赵一曼、向警予……

    进入大学以后,秦叶香听说了一个新名词:抗非典烈士。

    那是2007年4月5日,北京首次公祭抗非典烈士。这一天的上午9时30分,祭奠仪式在海淀区温泉乡黛山上落成的“救死扶伤纪念坛”正式举行。山路两侧摆满了鲜花,医务工作者们每人都手捧着菊花,向黛山顶上的“救死扶伤纪念坛”缓慢走来。

    北京市各区县卫生局、各医院的300多位医生、护士、卫生工作者手捧鲜花,来到抗击非典战役中以身殉职的9位烈士墓碑前。烈士们生前的音容笑貌,被浓缩成小小石头像和简单生平,铭刻在树立于海淀区温泉乡黛山“救死扶伤纪念坛”中的烈士墙上。

    北京市卫生局领导说,这是2003年抗非胜利后,北京市卫生系统对烈士们的首次集体祭奠。现场,几位参加过当年抗非典报道的记者潸然泪下,一位记者悄悄说:“这些人我都认识。”

    “救死扶伤纪念坛”落成于2006年6月24日,是首都卫生系统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基地。浮雕墙正中突起一个代表北京卫生职业特征的红心十字标志,其上9块青铜雕塑分别刻有9位英烈的形象,既体现了北京卫生界,又凸显9位英烈是抗击非典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

    三角形的浮雕墙前,是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女护士雕塑。手持鲜花,打着胜利的手势,面带自信而欣慰的笑容,既表现了首都医务工作者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又令人回想起他们在这场战役中所付出的伟大奉献与牺牲精神,也象征了人民对英雄们的感激与褒奖。

    40名身着粉色护士服的年轻护士则手捧鲜花肃立在纪念坛的两侧。当人们在哀乐声中看到“烈士墙”上这9名烈士的遗像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下了眼泪。现场采访的几位记者也满眼是泪,原来她们都曾经参加过当年抗击非典的报道。“这些人我都认识,”一位记者悄悄说,“当时他们都在抗非典前线工作。”

    在2003年与非典的战斗中,800多位白衣战士不幸感染了这种疾病,但他们没有向病魔低头,而是坚持在抗非典的第一线,最后战胜了病魔。有的还带病工作,直到最后为抗“非典”而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叶欣、范信德、邓练贤烈士的名字将永记史册。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叶欣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被留院工作。1983年,叶欣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急诊科是广东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都是冲在前面。1996年叶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刻苦钻研新知识。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直到去世前,叶欣共发表论文13篇。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只是对接听电话的护士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3月25日1点30分,就在叶欣最后抢救、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走了,但仿佛从未走远。每逢清明节,广东省中医院都会组织医务人员前往叶欣烈士墓祭扫。为弘扬叶欣精神,广东省中医院把3月25日确立为“叶欣纪念日”。

    此外,广东省中医院每年都会举办纪念叶欣主题活动和“叶欣杯”岗位技能竞赛,并以叶欣事迹为依托,打造“叶欣为范”党建文化品牌,促进全体医务人员树立“患者至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牺牲奉献”的品格。

    在与非典的战斗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仅仅在北京就有9位烈士,他们是: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晓红、怀柔区第一医院李进惠、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段力军、通州区潞河医院王建华、通州区潞河医院杨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秀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晶、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彩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林国等烈士。

    李晓红(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女,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

    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年仅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李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年仅28岁。

    2003年5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

    2003年5月26日,由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雕塑艺术家张荣达先生创作的《李晓红烈士》泥塑作品正式落成。泥塑作品《李晓红烈士》为半身像,高约40厘米,是张荣达先生倾尽半月之心力,精心雕塑而成。用泥塑成的烈士李晓红,身着军装,目光坚定,青春的脸上洋溢着乐观主义的微笑。泥塑作品《李晓红烈士》由北京市文联赠送给李晓红烈士生前所在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2003年10月29日,石家庄人民的好女儿、抗非烈士、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秦叶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如果我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种神奇的特效药,我秦叶香能不能算一位白衣烈士?秦叶香痛苦地想,我可不想当烈士,我想好好活着,活着是多么好啊。

    秦叶香满脑子的非典非典,说没有头绪也有头绪,因为那十多年以前的非典与此次疫情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一位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不能不产生许许多多的联想。秦叶香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也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昏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