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变宅的-一个80后眼中的二次元动漫编年史-D·S-网络文艺课-爱读网
一个80后眼中的二次元动漫编年史
作者:D·S      更新:2017-03-27 15:26      字数:7927
    这篇文章,是今年初我给北京一位好哥们写的会议纲要。原本他计划要参加一场关于“二次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这样一个主题的讨论会,让我帮他抽空写点提纲出来当素材,结果我越写越来劲,一不小心没收住,就成了这样一篇六千多字的东西出来。

    如今时过境迁,这稿子一次性扔掉有些可惜,不如就放在这里权当和大家一起怀个旧吧。

    日本动漫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纪元:

    草莽时代

    时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

    代表作品:

    大量盗版翻刻小人书

    动画:《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花仙子》、《聪明的一休》等

    这个《铁臂阿童木》的版本还算是好的,只是单纯地裁剪原版漫画而已,没有“再加工”……

    《森林大帝》是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小人书,至今记忆犹新。

    日本漫画初始进入国内,是以当时最流行的漫画载体“小人书”为格式的,在七十年代,那时国内许多漫画创作者通过各种海外渠道购得日本漫画后,将其“转制”成小人书形式(同一时期的美漫《米老鼠与唐老鸭》也是同样待遇),在当时引领了一阵小风潮。

    经典的少女动画《花仙子》,然而往往和其他动画播出时间冲突,小时候因为这个没少和姐姐抢电视。

    而真正将日本动漫在中国引爆的原爆点,则是脍炙人口的《铁臂阿童木》,这部由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亲自创作并监修的动画刚好赶上了黑白电视机在民众中普及的第一批风潮,成了无数国人对于“洋动画片”的第一道记忆。之后,《森林大帝》、《花仙子》等陆续登场,分别填补了男孩与女孩的不同受众领域。

    一张图概括了复杂的四角关系

    至于老少皆宜的《聪明的一休》则在国内电视台持续播映了将近20年之久,同时也为日本动画在中国民众中的形象打下了一个优秀的开端。配合同期其他优秀的日本影视作品的热映(如《血疑》、《女排五号》、《追捕》等),中日民间关系亦开始破冰。

    青铜时代

    时间:1980年代前中期

    代表作品:

    动画:

    1.以《麦克伦一号(战国魔神)》、《六神合体》、《绝对无敌》、《魔神英雄传》等为代表的机器人动画;

    2.以《大白鲸》、《海王子》、《天空战记》、《魔神坛斗士》为代表的魔幻类动画;

    3.以《咪咪流浪记》、《奔奔》、《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代表的少年冒险动画。

    特摄片:《恐龙特急克塞号》

    漫画:《机器猫(哆啦A梦)》

    还记得《大白鲸》这进化版造型的同学,你们已经暴露年龄了……

    “麦克伦一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机器人动画,甚至比变形金刚还要早。

    《魔神英雄传》的梦幻配音阵容堪称经典,是中国“声优”黄金时代的巅峰之作。

    《魔神坛斗士》其实只是《圣斗士》的模仿之作,短暂惊艳之后并没能火起来。

    作为只发售不公映的OVA,《天空战记》制作的精良度远超80年代的同期动画。不花钱就能在家里电视上直接看到的我们实在是幸运啊。

    《咪咪流浪记》的主题曲《星仔走天涯》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当童谣传唱。

    《奔奔》算是最早的“汽车总动员”了吧,难以想象如此美式风格的动画居然出自日本。

    这是日本动画(连续剧式)在中国得以全面普及的时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了彩色电视机,以及每晚六点半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少年观众。中国传统的金字塔家庭结构出现了“爷爷六点听评书、小孙子六点半看动画、爸爸七点看新闻”这种以电视文化为主体的合家欢景象。不过这个时代同期还有大量优秀的美国动画片参与竞争(《变形金刚》、《小不点》、《忍者神龟》、《丹佛-最后的恐龙》等),日本动画并不算一家独大。

    “克赛,前来拜访!”——每次看见这个POSE,脑海中响起的必定是这句台词

    值得一提的是,《恐龙特急克塞号》作为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特摄片,居然引起了短暂的社会效应,而且吸引了大量成人观众,这大概是广电引进方始料未及的(原本想引进的是《奥特曼》,但因版权费昂贵,转而随便选了个二流制作的《克塞号》试水)。不过这个领域有点脱离二次元了,无需多讲。

    对漫画党而言,“野比‘这个翻译听起来最舒服。

    至于漫画,当时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几乎人手一本《机器猫》(时译《小叮当》),这个几乎是每个学校必备的地下黑市交易硬通货了,老师们简直防不胜防,屡禁不止。

    白银时代

    时间: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代表作品:

    动漫:《圣斗士星矢》、《七龙珠》、《侠探寒羽良》(《城市猎人》)、《阿拉蕾》、《乱马1/2》、《足球小将》、《北斗神拳》等

    杂志:《画王》

    铠甲、神话、星座、必杀技……当年的圣斗士几乎满足了男孩子对于枯燥生活之外向往的一切想象。

    原谅我找了这么一张平行世界版的《龙珠》配图,老图实在看腻了。

    《城市猎人》严格来讲当属于青年漫画,黄段子无数(可惜国内的《侠探寒羽良》版都给和谐了)。对身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它绝对是八十年代最好看的漫画作品,无之一。

    《阿拉蕾》的画风与段子影响了整整一代漫画人,如今的无数漫画大师当年都是模仿这部作品起步的。

    《乱马1/2》是高桥留美子老师最高也是最后的巅峰,几乎是卷卷笑死人不偿命

    多少人是看完《足球小将》之后开始踢足球的?举个手——中田英寿同学已经举了

    “你已经死了”——学生时代里同学们往往一边互殴一边喊着这《北斗神拳》里的名句

    中国刚刚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便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虽然完全不合法),它大胆地引(盗)进(版)了近十年来日本最火热的几部少年漫画,经过删改修补打码后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场。尽管手段不敢恭维,但无法否认的是,这是日本二次元动漫文化首次在中国社会发出的响亮啼声,首当其冲的便是动画与漫画双管齐下的排头兵《圣斗士星矢》,其融合了当时刚涌现的热门元素:星座,瞬间成了街边巷角路人皆知的动漫作品。直至今天,“圣斗士”三个字依然是日本动漫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符号代表。一如“俄罗斯方块”之于电子游戏的意义。

    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第一次有了以“动画、漫画、游戏”三者相辅相成(合称ACG)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今天我们统称的二次元。

    目前一整套《画王》还静静地躺在我床下的箱子里,见证着整个童年。

    漫画连载半月刊《画王》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应运而生的,它打着“复兴中国传统漫画”的旗号,却依然做着和海南社别无二致的事情——盗版日本热门漫画,只是时效性更强了而已,对于《龙珠》等热门漫画几乎和日方进度持平。仅凭这吃遍天的一招鲜,《画王》迅速成了各大报刊亭的宠儿,巅峰期销量一度逼近百万本。然而好景不长,《画王》在第24期度过一周岁生日后便悄无声息地无疾而终了,一说是当时杂志特邀来的日本嘉宾回国后就盗版问题联合集英社提出了跨国诉讼,一说是海南社背后去文化部告了黑状(结果把自己也牵进去了)。总之,中国漫画杂志的历史在这里暂告一段落,《画王》一手培养出的国内漫画人新星(颜开、姚非拉、陈翔等)则纷纷独立“创业”,至今仍可在国内漫画第一线见到他们的身影。

    黄金时代

    时间:1990年代初——1995年

    代表作品:

    动漫:《灌篮高手》、《棒球英豪》、《幽游白书》、《浪客剑心》《X战记》、《3X3只眼》、《JOJO冒险奇遇》等

    《直到世界的尽头》至今仍是无数漫迷在KTV必点的曲目。

    《幽游白书》连载之初其精细度绝对是业界良心,可惜富坚老贼中途**了……

    《浪客剑心》整体氛围更像是中国的武侠小说,非常符合国人口味。

    《3X3只眼》其经典地位无异于漫画界的《山海经》,然而终究是烂尾了……

    《JOJO奇妙冒险》绝对是人生必读漫画之一,任何时候开卷都不晚。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动漫市场彻底被日本垄断,美系动漫几乎不见踪影。《灌篮高手》旋风席卷整个亚洲,在国内更是如日中天,不仅间接拉动了篮球运动,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怀风景线。直到今天,任何打着《灌篮高手》这个IP旗号的作品(页游、手游等),即使做得再烂,也会吸引无数粉丝关注。之后的《棒球英豪》、《幽游白书》等更是日本动漫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中国的二次元爱好者中,第一次燃起了情怀的力量。

    就没有人投诉这动画有猥童嫌疑么?

    欢迎大家收看《隔壁老王复仇记》

    官僚政治利益保护伞下催生的畸形骗经费系列,没有什么比这更恶心的了

    然而,自1995年开始,中央出台了“限外令”,一时间荧屏上的日系动画几乎绝迹,只剩下少数几个有内部关系的海外动画在播映(如烂成一朵奇葩的阿根廷版《狮子王》)。国产动画得以异军突起,纷纷群起收拾旧山河,然而其表现反而与日系动漫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落差(具体参见当时代表作《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猫淘气3000问》。对此彻底失望的动漫爱好者于是纷纷转入购买盗版VCD看日本动画的地下时代。

    黑铁时代

    时间:1996年——21世纪初

    代表作品:

    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剑风传奇》、《机动战士高达W》、《猎人》、《麻辣教师GTO》、《名侦探柯南》等

    杂志:《动漫时代》、《梦幻总动员》、《新干线》

    《动漫时代》算是国人对动漫资讯开始系统理解的启蒙读物了,这是当年杂志里送的磁带。

    在看到《EVA》之前,从没有人想过一个动画居然还可以拍得这么……神棍。

    《GTO》最火时风靡整个亚洲,它不仅是一部爆笑的漫画,更让整个社会自发地开始探讨教育问题,且抛下一切虚伪。

    《剑风传奇》——一部漫画版的《冰与火之歌》,气势磅礴雄浑,至今仍在连载中,同样是漫迷有生之年必看系列

    《W高达》——国内无数观众的高达启蒙之作,然而过于华丽的外形设定与偏夸张的剧情是被老高达迷们吐槽的地方

    从这个时期开始,一切正规途径的日系动漫渠道被彻底锁死,人们开始转而从最新的盗版媒介——VCD(后转成DVD)获取作品资源。然而,一张光盘,即使盗版,价格依然不菲。如何甄别出哪些作品值得购买呢?以《动漫时代》为首的海量动漫资讯志在这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为二次元爱好者们提供了极具价值导向的指引,堪称是中国二次元史上的第一批灯塔。也有藉于此,中国的动漫粉们并没有错过《EVA》等多部足以代表20世纪动画最高里程碑的作品。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悲哀。(后来引进的和谐版《天鹰战士》则彻底沦为了笑柄)

    要不是基德等高人气角色在苦苦支撑,柯南仅凭一人之力断然是撑不到今天的

    有趣的是,在这个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有且仅有一部作品成功避开了广电总局的各种毒手,得以一刀未剪地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这就是《名侦探柯南》,它如同故事情节里的主角一样,凭着孩童的天真外表骗过了无数老朽,曲线救国地搞出许多重口味来。也正因此,90后孩子们心目中对经典日本动画的印象,除了《灌篮高手》,就是这个柯南君了。

    寡头时代

    时间:2001年——2010年

    代表作品:

    三大民工漫:《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BLEACH》

    四王:《游戏王》、《网球王子》、《通灵王》、《棋灵王》(《棋魂》)

    其他:《犬夜叉》、《钢之炼金术师》、《机动战士高达SEED/00》系列、宫崎骏动画电影系列

    尾田完结OP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原本以为《火影忍者》是急流勇退的标杆,结果还没赞叹多久《博人传》就出了……

    讲道理,《死神BLEACH》在虚圈篇后就该结了,如今恐怕久保带人已经和晚期的古龙一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吧?

    从这个时期开始进入到大多数人熟悉的领域了,我长话短说吧。

    首先,是三大民工漫的强势地位,在中国造就了一批“伪二次元”,即平时咋咋忽忽地说自己多了解热爱日本动漫,然而除了三大民工漫别的压根都没看过。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种人,比如看完《三体》就说自己是科幻小说达人的,读了两本村上春树就说自己是文艺青年的……动漫圈的这种人在21世纪才姗姗来迟,着实有点晚了。

    《游戏王》可说是把动漫与游戏结合得最好的IP典例,无之一。

    和《足球小将》一样,《网球王子》绝对是一部反网球的作品,绝对的……

    《棋魂》的人设着实强悍,仅凭一个围棋,便衍生出了无数性格鲜明迥异的角色

    此外,“四王”也是日本动漫寡头化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不过它们几个拖得都不算长,影响还好。

    寡头化给动漫界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首先便是在长篇巨制的连载下,留给新人的发展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对整个行业是相当不利的。另外则是审美导向,在寡头长期盘踞的状态下,作者们的创意越来越少,模仿痕迹越来越重(比如《妖精的尾巴》,前期基本就是一个完全克隆版的《海贼王》)。

    漫画版的《犬夜叉》看完前十卷就够了,真的够了……后面还能坚持下来的绝对都是杀生丸大人的真爱粉。

    车田正美老师通过这部作品情真意切地向粉丝们证明了什么是“江郎才尽”与“困兽犹斗”

    《天使之心》前面还是不错的,只是后面只能用“狗尾续貂”来形容了

    另一个寡头化的负面现象,就是曾经的大师们开始啃老本,比如高桥留美子的《犬夜叉》,比如车田正美的《BTX钢铁神兵》,比如北条司的《天使之心》。然而江郎毕竟才尽,这些作品完全是大师们靠卖脸才得以在周刊杂志上苟延残喘地得以连载到完结,而且除了《犬夜叉》外,基本都是不得善终,晚节不保。

    《钢之炼金术师》重启版动画火热播映中,可惜我还是更喜欢老版的多一点……

    在这种氛围下,像《钢之炼金术师》这样的原创作品能够横空出世,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幸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代里,COSPLAY于国内正式兴起,各种动漫社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油然而生。自从一年一度的ChinaJoy(中国数码互动娱乐展会)自2004年加入COS大赛之后,各种COS展与漫展纷至沓来。被孔儒传统文化压抑了千百年的中国青少年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内心真实自我的大舞台。围绕着COS领域的一系列周边产业,也迅猛地发展开来。

    版权时代

    时间:2010年至今

    代表作品:三大民工漫为首的腾讯版权下的一切作品

    在流行动漫方面,腾讯与日本版权方的接触从2008年左右就开始了,经历过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之后,从2010年开始正式始动。中国人也第一次发现,以往免费的面包没有了,在线漫画与动画资源悄然进入版权时代。

    《十万个冷笑话》的成功绝对是网络时代前无古人后也不一定有来者的漫界奇迹。

    在版权法规前所未有的保护下,不仅二次元IP在中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国产个人动漫作品也得以顺利成长起来。最典型的代表是《十万个冷笑话》,这部作品原本是作者寒舞的休闲习作,结果引来疯狂的轰动效应,改编后的动画“福禄篇”单集播放过亿,最后更被搬上大银幕做成了电影版,名利双收。此外,为迎合微博与微信这类新兴载体的阅读习惯,“瀑布流”的漫画创作形式近年来也大行其道,代表作如使徒子的《一只狗》。

    “救命,我变成狗了!”

    刚刚过去的2015,被互联网业内通称为“IP元年”。各个领域对知名IP的争夺激烈异常,二次元相关尤甚。比如我所在的游戏领域,几乎所有经典动漫IP都被瓜分殆尽,只剩下《一拳超人》之流新近大火的IP还剩下少数几个厂商在持币观望,但最终都肯定是出价不菲。

    “我秃了,然后我变强了。”——X教授《X战警 天启》(误)

    我相信,在一个对版权保护越来越健全的法律机制下,国内的二次元市场是有搞头的。

    【以下,是我对这位朋友的建议提炼】

    说点实际的吧,聊点干货,你整理起来也方便。

    综上所述,我认为,二次元对中国社会,乃至1970后至2010后这四十年间的数代人,产生了以下各方面的影响:

    一、价值观

    日本动漫的核心理念是:“团结,努力,胜利。”无论是早年的《圣斗士》,还是如今的《海贼王》,都是如此。这也是日本最大漫画杂志《少年JUMP》的办刊信条。这个信条,对向来讲究“明哲保身”的中国人所造成的思想触动是很大的。不信你看那些50/60后,乃至部分70后,至今都还奉行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传统理念。然而,这样的思维,在今天我们的同龄人乃至小辈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左上角的白发便是我笔名的原型——《暗黑破坏神》里的主角D·S

    日本动漫另一个对我们的民族性格产生触动的,则是一种“防守反击”的态势。这种意思我有点概括不太好,总之就是类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的那种精神架势。这和日本的地域性格有关,每个日本人都是天生不愿惹麻烦的,对己对人都是,有时甚至显得懦弱。但一旦真有祸事上门,却也并不畏惧。从90年代开始,动漫主角们的性格便开始朝这个方向靠拢,如《EVA》里的碇真嗣,《高达SEED》里的吉良大和,《火影忍者》里的高人气角色鹿丸……这种观念恰恰契合了计划生育的中国这一代人,那种如影随形的孤独感,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心态,让独生子女们对动漫里的角色产生了高度认知共鸣,从而影响到了三观。

    二、文化

    如今,那些经典的二次元动漫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当有人说出“孙悟空”三个字时,人们可能要想一下,对方指的究竟是我们传统的齐天大圣,还是《龙珠》里的超级赛亚人;

    当有人说出“金牛座”三个字时,我们脑中浮现的,除了节俭小气拜金等性格特质外,通常还有个一身黄金圣衣的憨厚大叔;

    当有人说出“打篮球”三个字时,大家接下来往往会在场上一边打球一边彼此戏谑:你以为自己是三井寿啊,拿着球就投三分。

    有这些想法,说出这些话的人,他们很可能并不是二次元人类,只是普通的社会一员而已。他们的爱好可能压根和动漫没关,但他们却知道这些典故,这些角色形象已经从小就镶嵌在了他们的血液里。

    所以,二次元产业的生意,从来就不是只服务给少数一小众人的。商机,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哪里都是卖场。

    三、语言

    如今,来自日本的舶来语开始成为我们的主流用词,频频出现在各种自然语境,如:“人气”、“萌”、“XX中”等词汇……啊啊,这个说起来太多了,去年我就这个话题写过一篇稿子,明天到公司翻出来发给你当这一段吧!记得提醒我!

    “人气”两个字就是标准的日本舶来语

    总之,进入二次元的门槛远没有许多人想的那么高。不知不觉间,其实你已经在门里了也说不定。

    四、生活方式

    最后,举个栗子,说个我认识的二次元居民吧。

    《龙樱》剧照,阿部宽大叔一直辣么帅!

    有个哥们,比我们年纪小一点,但长得很老成。别误会,是长得很帅的那种大叔范的老成,有点像《龙樱》里的阿部宽。一米八零的身高,相当有范。以前在沈阳,200多人的公司,每次年会都是他来主持(本来我婚礼也想找他来着……)。他以前是日语教师,待人温文尔雅,不抽烟不喝酒,独居,自己做饭菜吃,无任何不良嗜好。现在一个私企工作,月薪在沈阳能拿到近万,相当不错了。按常理推演,这样的人不久就会结婚生子,然后再步步高升,偶尔搞点小**绯闻,潇洒且坦然地度过一生对吧。

    然而,他是个典型的二次元居民。

    我俩的聊天截图,通常没几个人能看懂……

    他每天下班后就立刻回家,基本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认识他三年就跟我喝过两次酒),然后打游戏,看动漫,直到凌晨才睡,周而复始,完全乐在其中。在这方面,他是一个极其有计划性及品位的人,有着一套严格的执行体系,比如某某游戏一定要在限定时间内通关,某某动漫作品一定要反复温习多遍,直到过目不忘。举个例子,《高达》全系列他能从头到尾背下来,包括各机体数据,比如某某型号的高达重多少吨,装载的是XX口径的巴尔干炮等等……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哪天给他扔台高达,他能当场开走。

    说到未来,他不打算结婚,也不想生小孩。但他喜欢小孩,希望能有自己的后代,传承自己的精神意志。我说你这不前后矛盾么?他说不啊,中国法律规定40岁后可以去申请领养的……我就当场真·无语了。

    而且,我跟你说,这样的人真不是个例,我认识的还有好多,男女都有,只是他比较有代表性一些。你说他宅吗?他真不宅,身材一级棒,还经常去打球郊游什么的。每月赚来的钱,几乎都用在买正版游戏、动画以及手办上面。其他只维持自己基本开销就够。

    我只能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三次元的人类,找到了二次元的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他很不正常。但,只能说不正常,还能说什么呢?正常,又是什么?

    同性恋在50年前要被关起来,打飞机在30年前还是病得治,丁克在20年前还是大逆不道。

    然而,现在呢。

    二次元的生活方式,也许正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悄然成为一种常态,然后慢慢融入我们。

    人类社会,可不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么。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80后一代早已逝去的青春。

    本文作者:D·S——十年游戏圈媒体人,前《游戏机实用技术》资深编辑,专题特稿策划家,读编毒舌主持人,在网络时代依然坚持平媒级精品内容的偏执狂。

    本文转自《有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