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大师杨救贫-第十六集    评开封又论洛阳-张常清-历史传奇-爱读网
第十六集    评开封又论洛阳
作者:张常清      更新:2017-03-15 16:49      字数:3432
    16.1

    白天。开封。

    杨、仆二人换了马,一路向邯郸而去,又南下到了古代的殷都相州。二人看了看没有趣味,就一路南下,过了黄河进入开封。

    开封也曾经作为都城,开始于夏朝。从夏朝第七世帝杼迁都于开封算起,一直到第十二世胤,历经了六世约一百五十年时间。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郑国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取名为“启封”。战国时期,魏惠王从晋安邑迁都开封,改称大梁,成为战国名都。秦灭魏后,在这里设置了砀郡。汉代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而今大唐设为开封县。

    仆则巍:“开封之龙当是从伏牛山出东北分出沿黄河而东,经登封、新密、中牟而来,此龙与曲阜为同一条龙,开封正建在龙腰上。”

    杨筠松:“龙腰之力有时也胜过龙尾呀!”

    仆则巍:“照理这里应有龙脊隆起呀!”

    “你看,城北有湖,城中也有湖,那就是标志呀!”

    仆则巍:“虽有湖现,但地脉太深,上不应天星,下难得地气。旷荡无遮,八风相射,更不要说它易受黄河之害,只怕后世会新城叠破城,死人叠死人啊!”

    杨筠松:“仆兄啊,它过去为都,从数上看,不久后它又将为都。仆兄,你看那云气,只怕是又有二百年为都呐!就在八十年后。”

    仆则巍:“杨兄,只恐不久就将有先师《推背图》里十四象的征候出现了。”仆则巍有些悲凉地说。

    杨筠松接着大声吟道:

    “朱李石刘郭,

    梁唐晋汉周,

    将来十五帝,

    扰乱五十秋。”

    仆则巍:“天意也,数也!”

    杨筠松:“这里的地位难撼呐,你看,这里是华夏中州腹地,它西连秦蜀,北拒胡虏,东接大海,南控吴楚,命也,运也!”

    16.2

    白天。洛阳邙山。

    二人乘车西进,在北邙山脚下了车。

    仆则巍:“杨兄,你看,这黄河滩上古坟累累,人们还真把这里当做佳穴了。”仆则巍话含讥讽地说。

    杨筠松:“此皆源自那句话,‘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啊!”

    邙山因在洛阳之北,又称北邙山,是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有许多古代帝王的陵墓。邙山从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首选。上面有建都洛阳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

    杨、仆二人登上邙山,进入视野的是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坟包,这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墓冢。大的人物就有秦相吕不韦、苏秦、贾谊、关羽、南朝陈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汉献帝、班超、杜甫、狄仁杰等。

    从时代来看,东部是曹魏、西晋的帝陵,依山为体,没有封土层。西部是东汉、北魏陵区,有地面封土。

    杨筠松不禁叹道:“晋张载有《七哀诗》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啊!”

    仆则巍:“你那说的是贵人们的,张籍《北邙行》可说的是平民:‘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16.3

    白天。黄河边,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二人信步观览,走到原陵。

    仆则巍感叹道:“哎,也只有光武帝刘秀的‘枕河登山’坟还真葬在了天子穴上,虽无规模,但很有用,不知哪位先师点的?”

    杨筠松:“所以呀,光武帝之后大汉还有二百年刘家天下呀!”

    刘秀的原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原陵陵园呈长方形,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可是,原陵的方向却是面南背北。帝王活着时本应该是这样的坐姿,即使死后,这种姿势也并没有错。但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即碑向着的是山,扭过头来才见到河,这就是“枕河蹬山”的原陵,这在风水里是不提倡的。

    16.4

    汉。皇宫。

    刘秀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总喜欢和他唱对台戏。他若说西红柿很甜,儿子肯定说苦。他若说太阳圆圆,儿子一定会说太阳方方。他让儿子去追鸡,儿子绝对去赶鸭。

    刘秀对这个儿子很没有办法,他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临死前,刘秀召见儿子。

    刘秀:“父皇我命中缺水,我死后,千万不可把我埋到北邙,你一定要把我埋到黄河底,以免我在升天之后,遭受干渴之苦。”

    汉明帝看着老父亲苍老无色的脸,伤心不已。这么多年来,他总跟父亲对着干。以后再想如此也没有机会了,如果自己连父亲最后的遗愿都不能顺从,那他还是个人吗?

    刘秀死后,他就命令天下能工巧匠大造棺木龙舟,把刘秀的尸体放进龙舟里,投放进汹涌的黄河之中。据说,刘秀的灵柩刚一落下去,黄河便立即改道向北流去,灵柩落下去的地方立即露成了干燥的河岸。于是,刘秀的坟就留在邙山与黄河之间了。

    刘秀天下初定后就想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他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但从汉朝初年开始,皇陵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即使刘秀不想在自己的坟墓上奢侈浪费,但终究逃不出传统和后代的孝顺。后来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曾对此事评价说,原陵被挖,罪在汉明帝。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汉明帝将原陵建造得奢华无比,所以才招来了董卓的盗掘。

    “坟在得气,不在于碑也!”杨筠松赞道。

    16.5

    白天。洛阳。

    杨、仆二人顺洛河南进,入到洛阳盆地,一个巨大的平野展现在眼前。

    西南部是莽莽苍苍的秦岭,延伸到洛阳境内后,连接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从西、南两面解开胸襟,把洛阳揽到怀中。伏牛山一支支脉西北出嵩山,西分出一支从东向西沿黄河从北面包围这个盆地,称为邙山,此为东邙山。隔洛河对面是西邙山,它从华山出脉向东延伸成崤山,也从北面包着这个盆地,紧锁水口。而洛水、伊水两大水环绕,也形成围合水网。洛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次低,其间大小河流呈扇形均匀辐射,像撒开的水网。盆地中的小山脉与河流分割,境内形成洛宁盆地、宜阳盆地、嵩县盆地、汝阳盆地、伊川盆地等多个小盆地,这些小盆地成了天然区划,每个盆地都设置了一个县。自古皆以为这里是天下之中,是风水宝地,占尽了天下好风水。

    洛阳城就建在盆地西面秦岭张开双手的胸口上,它西依大山,洛河在东面界气,东望整个盆地,乃至中原沃野。

    杨筠松:“我们不能不佩服先师周公的眼光。”

    仆则巍:“其止是周公!”

    杨筠松:“那仆兄给我数数洛阳的成都历史。”

    仆则巍款款道来:“夏朝大禹建都阳城,后来迁到阳翟。阳城、阳翟均在嵩山东边。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建都斟鄩,也就是洛阳。第二个王朝商,这个经常迁徙的商部族。在攻下夏都斟鄩之后,在夏都这里另建新都,史称西亳。商朝盘庚东迁殷之后,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

    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把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到洛邑,并亲到嵩山祭天。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代政。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堪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西周时期也实行的两都制,法定的国都是镐京,洛阳只作为陪都,它也存在了三百年。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后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废西都而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在洛阳为都五百年。

    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后来齐人刘敬和留侯张良劝他入都关中,此后,西汉便定都长安。汉光武皇帝刘秀攻下洛阳后,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洛阳成为天下名都,历二百年。汉献帝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废汉献帝为公,自立为帝,改汉为魏,也定都洛阳,历五十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曹奂让位,自立为帝,史称西晋。西晋仍然定都洛阳,也历五十年。八王之乱后,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也迁都洛阳,历四十年。

    隋朝炀帝即位后,杨广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调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建成后,即速接六宫百官迁居洛阳。

    我大唐太宗皇帝下令修葺了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多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并在洛阳宫居住。高宗永徽六年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把洛阳做了东都。武周也都洛阳十五年。今为我大唐东都。”

    面对这河图洛书的产出地,杨筠松算了一卦。

    杨筠松:“仆兄,从卦象云气看,这里还将有短命王朝出现,但从大象看来,这东都、西都气运将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