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散步-界首地名之变化略记-柴大官人-现实题材-爱读网
界首地名之变化略记
作者:柴大官人      更新:2015-12-24 07:33      字数:1543
在一次阜阳市级的网友集会,散会后人头涌动,来自界首市的召集人喊了一嗓子:“界沟集的,在这儿集合!”不多时,所有界首网友都围到了他身边。可见,界沟集这个名字在界首人心中的地位,因为界首人都知道,界沟是界首的古称,乡下人到城里买东西有时也会说是“赶界沟集。”

    据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教授考证,界沟一名首见于宋《元丰九域志》。志载:“上,颍州,汝阴郡,顺昌军节度……县四。(开宝六年以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 ……万寿。(州西北五十七里。三乡。斤沟、界沟、税子步三镇。有颍水。) ”宋时曾设界沟驿,是开封通往建邺、临安的必经之地,颍州太守欧阳修在与张职方的信中有过界沟的记载。

    说起界沟,不能不提及南宋绍兴十年的顺昌之战。绍兴九年,宋、金达成以黄河为界的和议。次年五月,金熙宗和都元帅完颜宗弼(即大家熟知的金兀术)以收回河南、陕西之地为借口,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大举攻宋。宗弼亲率主力10余万,夺取东京后挥师南下。顺昌(今安徽阜阳)地处淮北颍水下游,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八字军”等约两万人与知府陈规共同坚守顺昌。战前,刘锜凿沉船只,激励将士决心守城;广派斥候察明金军动向;发动民众环城修筑土围,用以护城屯兵;同时加固城池,以顺昌城为防御要点,利用金军不惯炎热、不习夜战的弱点,以攻为守,以长击短,重创金军主力,是南宋抗金战争中,以少胜多、以步制骑的著名战例。 金兵退至界沟,与宋兵相峙八年有余,界沟遂名于世。界首西边界有刘塌桥和长胜沟,至今有刘锜拆桥破兀术的民间故事流传。

    《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载:“颍州……宋顺昌府汝阴郡……县四、镇十一……颍上,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隶寿州。有颍水、淮水。 镇十 永宁、漕口、王家市、栎头、永清、椒陂、正阳、江陂、界沟、斤沟。”元朝忽必烈至元12年,改称界沟站。

    明朝曾设界沟关,查缉盐货。后以其位陈州、颍州交界之处,故名界首集。台湾军中作家云中岳(蒋林)一生著有80多部武侠小说,与当时台湾武侠小说作家虚化历史背景不同,精研明史的云中岳其作品多以明朝为背景,在与小说情节关涉的史据考证上下了极深的功夫。他在《风云录》(又名《小魔神》)中这样描述界首:“似乎有许多府州交界处的要道处所,都有一座称为界首的村镇。南京和河南布政使司交界的地方,就有这么一座界首集,东面,是南京颖州太和县境,西面,是河南陈州府沈丘县境。集本身属沈丘管辖,设有巡检司维持治安,设有关卡检查行旅客货,包括管制旅客出人境……界首集距太和约在七十里左右,算是一处小宿站,西行脚程慢的旅客,不愿赶路可以在此地投宿落店。”小说以主人公的师傅在界首集被人掳走为肇始,引发了一幕幕江湖恩怨。

    清咸丰六年,当地绅商因惧捻军袭击,出资扩建城堡,一度更名为界首堡。

    抗战时期,国军“以水为兵”,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虽阻滞了日寇侵攻,却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遍地洪水,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界首位于黄泛区中央,又有颍水便利交通,一时之间竟成为商旅、难民纷至的“避风港”,短短数年,畸形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小上海”。抗战时期,界首由豫沈丘之皂庙、皖临泉之刘兴、太和之界首三个小镇组成,合成“界首三镇”。

    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建界首市。1953年9月,撤市建县。1958年11月与太和县并为首太县。1959年复为界首县。1988年8月17日,撤销界首县,复界首市至今。

    作者:柴进
    通联: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邮编:236500

    资料来源:《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版)P35、36。
    《界首县志》(黄山书社)
    《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七·书简卷四·与张职方三通
    《王莽赶刘秀》(黄山书社版)界首民间故事集
    《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
    《风云录》(小魔神)第二章
    顺昌之战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