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美国来-六  乾隆皇帝和润江锅盖面-景广明-都市言情-爱读网
六  乾隆皇帝和润江锅盖面
作者:景广明      更新:2016-03-07 10:25      字数:2600
    润江是个有些尴尬的城市,外地人一不小心就会把她当作苏北的。其实,她座落在沪宁线上,只是左边有南京,右边有沪、苏、锡、常,个个都比润江强,以至有专家分析原因,说润江可能距省会南京太近了,产生一种烛影效应,但又有专家说,苏州不是跟上海很近嘛,为什么苏州就成了上海的后花园,而不是笼罩在上海的烛影下呢?不服气的润江人年年追赶,年年赶不上。后来有人说,润江是个宜居城市,工业垃圾少空气质量好。这给焦虑的润江人抹了一块热毛巾。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润江昔日与君王故事颇多。润江有三怪, 叫“肴肉不当菜、陈醋摆不坏,面锅里面滂锅盖”,而这锅盖面,就与乾隆老儿有关。相传当年乾隆皇下江南,路过润江时,丢下一怨一乐。一怨和乾隆好色有关。据说乾隆微服到润江时,恰在运河边遇一浣纱妇人,但见那妇人玉腿在水,嬾臂轻舒,花容倒影,秀色迷人,令阅美无数的乾隆的荷尔蒙刹那贲然,一时忘了润江非是宫中,径直伸手而去,未料到尚未触及那白似凝乳的妇人肌肤,却响生生挨了那妇人一记耳光,且还骂了皇上一句“小贱人!”乾隆正欲发作,被尾随一傍的和珅拉住,耳语提醒:皇上此时微服,不便与俚民扯拉,且叫知府问罪便可。于是君臣直奔润江知府。谁知消息走漏,未待润江知府扔下令牌捉拿刁妇,府前冤鼓却鸣响起来,只见几百号润江市民跪于府前,称一良家妇女在河边洗衣时,遭遇歹人非礼,请清官大老爷作主,捉拿凶犯。藏于高堂后的乾隆帝闻听,鼻子都气歪了,只得默默将打碎的牙吞了下去,夜不能寐时,极又不甘地书写了“穷山恶水、泼女刁民”八个大字,以泄心头之愤。此八字成为几百年来但凡有对润江不好印象的人出口而骂的最佳广告语。

    其实乾隆在润江还有一乐。当然,这一乐,是不是发生是那一怨之后或者之前,都无从考证,反正乾隆帝也不一次下江南,也不是一次到润江。但我们不妨设想,乾隆帝就在受了那一怨之后,第二天便想直奔对岸的扬州,到那边生意兴隆的青楼将精神与物质的浊气一同发泄。但他肚子饿了,总得把肚子填饱了再上扬州吧,于是来到润江五条街的一家面馆。下面的也是一妇人。那润江知俯生怕再节外生枝,于是悄悄跟着暗中守卫皇上,不想被那面馆男人瞧见。那男人是个聪明人,一下联想到昨日事变,料定来吃面的正是当下皇上,于是急忙在妇人耳边提醒,让她小心小心再小心。这不提醒不打紧,一提醒,那妇人紧张得魂都飞了,于是一个小差错就形成了:她将一只煮蛋用的小锅的木质锅盖,扔到了下面的大锅中,并且浑然不觉。岂料,那乾隆爷吃了这面,连连叫好,问用了什么特殊佐料,问得那妇人一片糊涂。乾隆爷忽然发现那锅里有只小锅盖滂飘着,恍然悟道:“哦,原来是这个木质的香味。一般厨子是万万不会用此作料的!真神真神也!”从此,锅盖面成了润江一大特色,成为“润江三怪”之一。但凡面店,大锅的热汤上, 总是飘只木质的小锅盖。

    陈诚和他妈妈就是下这锅盖面的。

    其实锅盖面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锅盖已经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主要是面条里的“搞头”,即各种菜点,比如腰花、长鱼、猪肝、猪手、牛板肚、肉圆等不一而足,下的时候,大锅里也未必就要飘木质小锅盖了,都知道,仅凭那点木质味,绝不会让面条成为一道打嘴巴也不丢的美食,他们把重点放在调料的配制上,酱油作底,加糖加醋加肉桂加香叶加十三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条的口味越来越好吃,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面店都加了一种最最特殊的材料,那就是味精或鸡精,一碗面,能放进去一勺的味精或鸡精,其味自然鲜美无比,食客盈门。但,后果是,如果是早上吃了这种锅盖面,整个上午,都要不停地喝水,且到了中午,一点食欲都没有。这不仅影响食客正常的膳食营养,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味精和鸡精的使用,对人体极其有害。但商家不管这些,他们只管赚钱。每天一早,润江上百家面馆都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一些生意好的面店的营业利润,甚至超过规模比自己大几倍的高档餐厅。

    陈诚在业内,深谙潜规则。但他不想走常人之路,特别是用大量的味精鸡精以近乎毒品的方式培养食客对锅盖面的依赖。他觉得这是件伤天害理的事,因此,他要求陈妈,味精,只能少少放一些,更多的美味,还是要通过“搞头”和生态调料来实现。捷径永远是立马见效的,大道常常是难以很快功成的。所以,陈诚的“诚诚”面店的生意,是瓦匠吃晚饭,往下走。眼见着要亏本,陈妈甚是着急。但陈诚似乎并不慌,说,妈,你放心,我有一个新道道,一旦行通了,票子肯定会大把大把地赚。

    这天,陈诚来到润江老存仁堂药店,手执一纸,来到中药柜前,对女服务员道:“麻烦你,给我秤枸杞二两,肉桂二两,明党参二两,太子参二两——”

    那个胖乎乎面相极善的女服务员忽然乐了。“先生,你怎么总是‘二’呀?“

    陈诚也乐了:“好好好,我不‘二’,我三,这些你都给我称三两。”

    女药剂员更乐了:“哎,我只是跟你随便一说,药量哪能说改就改呀,会影响药效的。”

    陈诚道:“我这药,不是用来治病的。”

    女药剂员意外地“哦?不用来治病,你买它们干什么?”

    陈诚微笑道:“这个呀,暂时保密。”

    女药剂员摇摇头,“看来你要申请国家专利呀。发了财别忘了请我们吃饭!”

    说话间,药剂师抓药过秤,然后摊在一张张古色古香的皮纸上。陈诚趁他未打包前,掏出手机,一张一张地拍照,发在微信上。每发出一组,很快就会收到林紫莹点的一个赞。这更加刺激了陈诚,几乎把所有配的药材都配了,最后加一句:“奇迹,从李时珍出发,美食,打张仲景开始。”此话发过,却再也没有收到林紫莹的互动。陈诚有些怅怅地。

    其实,是林紫莹那边工作忙了,没有时间交流了。

    是晚,陈诚家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草药味,他将媒气灶上两只灶头都点了火,用小火煨着不同的中药,并且与面前十几种调味品做不同的组合与搭配,然后在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时间段,分别对熬出的调料进行品尝。又细细将品尝结果和心得记在笔记本电脑上。陈诚做得非常专注和投入,以至于几条微信发来,他混然未知。

    发微信的是林紫莹。

    微信内容:“面店老板想改行做中医?”

    林紫莹住在距陈诚家十余公里外丹徒新城的驸马山庄的领山别墅,偌大的一个独幢,除保姆外,就她一个人。领山别墅 ,依驸马山而建,起伏有致,曲径通幽,远眺四周,均是幅幅入目的油画。

    晚餐后,林紫莹在窗前,眺望市区。电视开着,只当电台用,她根本就没有心情看。给陈诚发过微信后,就不时注意着手机,期盼着回复。但手机休眠了一般,一点反应都没有。林紫莹只怅怅地望着窗外。窗外,隐隐约约的江南山景。偶尔有高铁车影无声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