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网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记住
扬州水乡婚俗散记
新闻来源:爱读文学网 发表时间:2016-02-17 12:01:19 发表人:admin

 

  作者简介 

     马春阳笔名姜红年。江苏兴化人。中共党员。幼读私塾六年。1942年参加工作,历任县财粮局长、副县长、大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省作协创作组成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乡土》报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中短篇小说《十二道水车》《双灯照》《民谣变读》《马春阳作品选》,剧本《换麦记》,报告文学《水洼粮山》,采写、选编民间故事《施耐庵的传说》《清官贪官糊涂官》等,出版文学作品20余部,合作电视连续剧《歌伎董小宛》。在组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三次获文化部等部门嘉奖。

 

 

                  

 

请  媒

 

从前,青年男女得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如暗自爱慕结私情,不被拆散,便要私奔,甚至走“梁祝”之路。

    俗说,“嫁鸡属鸡,嫁狗属狗,嫁了畚箕做扫帚”。这“天经地义”父母之命违抗不得,媒妁之言更是如此。因为前者往往建筑在后者的基础上。所以,在整个婚俗中,“请媒”占首要且重要的位置。从三媒六证这俗语上解释,同样说明媒人先于证人。所谓六证,双方都可以请,但通常是男方主动,这样才不会让女方落个“嫁不出去”的名声,应该“凤求凰”嘛。

    不管男女双方熟不熟悉,请媒风俗非兴不可。请媒叫牵红线,本是好事。如请得好,果能起到“鹊桥”作用,不致远隔天河、两岸满是剩男剩女也。

    旧社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三姑六婆”的媒婆,二是成人之美的“红娘”,三是男女双方主动托拜的“月老”。其中最令人可怕的是媒婆,他们出于某种意图,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做“谎媒”。因此出现的家庭悲剧,做谎媒也是原因之一。为记取这类教训,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则告诫后人的故事:

    有个农家男孩,长得一表人品,很想配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可看到左邻右舍的妻子,有标致的也有不标致的。一天,他特地向右舍男人打听:“你为啥娶‘丑八怪’为妻?”人家回道:“我妈说,上了媒婆的当呗。”他牢牢刻在心里。不久,媒婆登门来说亲,他就躲在旁边偷听,媒婆说:“那姑娘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五官还算端正。”妈说:“我也听说了,就是嘴大些。”“大哥不信,你可去访访。”三天后,他跟妈去看了。好巧,只有姑娘在家。乍一看确如媒婆所言,中意,他动心啦!还是妈内行,忙问:“姑娘,你妈呢?”姑娘撅起嘴说:“过河。”“哪去啦?”“看外婆。”“你妈看外婆可曾带礼去呀?”“带鹅。”他见三问三答,姑娘嘴一点不大,高兴地想拉妈回去,找媒婆认下这门亲。不料他妈惊讶地告诉姑娘道:“啊呀,我来时看到个带鹅的女人掉下河淹死了!原来是你妈啊!”姑娘一听,号啕大哭起来。我的天,姑娘的嘴大得能吞一只馒头哩……这虽是笑话,但它说明了一个现象:做谎媒的确实存在。

    为防止谎媒,请媒时不能叮嘱太露,太露了,似有不信任媒人之嫌。有些请家比较聪明,当媒人第一次请来时,先让他一眼就看到神柜上三件东西:镜、秤、尺。这有两种用意:一为显示该家的心眼似镜,明明朗朗,同时表示家境富裕,有秤称米吃,用尺量布做衣裳;二是暗示媒人要以这三件东西去与对方平衡一下,照一照黑白,称一称轻重,量一量长短,是否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说千道万,可就是从来不问男女双方本人对这门亲事是否称心如意。

    纵然如此,媒人在婚前及喜日是受人尊重的。无论贫富,请家要吃三顿酒:请媒酒、待媒酒和谢媒酒。请吃前,每次都要送礼,每人都是二斤猪肉、两条鱼,还有成双的茶食之类。而且对媒人美其名曰“红席大人”。只有谢媒酒席一散,自然就“新娘进了房,媒人撂过墙”去了。以后小夫妻和睦不和睦,恩爱不恩爱,好像都与媒人无关。

访亲

 

    媒妁之言无疑会给父母之命带来恶果。“访亲”这风俗便自然形成。访亲,在媒人把双方都说得半信半疑之后进行。那时,除去指腹婚和童养媳外,男女当事人无论成年与否,订婚前都不得照面,全靠双发家长轮流互访。

    访亲者具有绝对权威性。不管哪方,都是当事人的妈妈、嫂嫂、姐姐、或舅母、姑母、姨母和伯叔婶母,俗称“三姨娘六舅母”。她们是过来人,有切身体会,访时十分细微、认真。所访的内容,一般不外乎下面几种

    纯属于当事人方面的三种:一是外形美不美?从视觉上三个结果:越看越想看的,看得上眼的,一看就恶心的;二是品行正不正?即是有无男女之间的苟且行为,哪怕正当的谈情说爱,尤其是姑娘,都算作“伤风败俗”;三是口手能不能?对男的说,就是能说会写,能耕种等,切切不要能赌会花,将做“败家子”。对女的说,就是能缝会绣,能烧会煮等,万万不可能打会骂,日后成为“恶婆娘”。

    属于交叉的一种,即父母和子女的“底子”清不清?明说就是有没有胡骚(臭)。这是婚姻大敌,姑娘仙女也不可娶,男的即使沈万三也不嫁。

    另纯属家庭方面的两种:一是财产厚不厚?当讲“门当户对”。但在农村,并不绝对,因女方有个“女攀高亲”之说,所以男方也就有个“买猪不买圈”的借口,只要看中姑娘,管她家门槛高不高!而是门风好不好?由于“倒上门”的不多,男方毋需计较,但女方十分希望男方讲道德。嫁来后,好过上和下睦、夫唱妇随的日子。最担心“公扒灰”、“婆凶狠”以致媳妇难做。还有就是小姑占强,这叫“三姑夹一嫂,纵好也不好。”

    不管内容多少,访亲主要访人,而访人又是最大难题。因为女方一听说有人来访,当事的姑娘非躲避不可,一方面是故意拿俏,另一方面如大大方方“亮相”,那她将被骂成“脸厚”“没教养”的姑娘。这是个矛盾:这里不让访,那里不见姑娘不放心。于是它跟访财产、门风、底子一样,除明察外,那就专靠暗访。暗访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到当事人的四邻串门,或找她的小朋小友谈心,或是先摸清她的爱好和生活规律,何时去河边汰衣裳,到哪码头?何时下田干活,走哪桥堤?如经若干次看不清,最好巧装货郎,剪花样的更好,引诱她出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不仅能看全外貌,还可测到她心灵不灵,手巧不巧,嘴凶不凶,脾气怪不怪等等,直到满意勿满意为止。

    撇开大户人家不说。一般在“女攀高亲”的访亲时,千万要注意方法。如赤裸裸地动问“有多少田”,这样不仅小看男方,而且也暴露了自家的低微和笨劣。你如问:“府上有几部风车、几条碾子?”男方如回答“一部风车一条磙子”。一听很清楚,这是殷实的自耕农户,除拥有四五十亩地外,那就是“田间有个耕耕子(牛),河里有个撑撑子(船),脚下有个蹬蹬子(车),圈中有个哼哼子(猪)。”如此等等,哪怕这被访的未来女婿品貌差些,女方会十分乐意认下这门亲家的。至于姑娘看中看不中“男人”,访亲者是不管的。其实,这也是埋下婚姻悲剧的一颗种子。

合八字

 

    经过“请媒”和“访亲”后,如双方都愿缔结“秦晋之好”,接着由媒人将女家姑娘的“口语”送到男家。口语即生辰“八字”,它要跟男方儿子的口语合一合,命相对不对。所以,“合八字”是婚姻成败的关键。

    传说合八字清朝才兴起的。原来明末有个大臣,名叫王铁珊,扬州高邮人氏,他忠厚正直,避乱在家。后因皇上器重才华,特地传他进京为官。王铁珊出于无奈,便想了个脱身之计,特提出“汉不招驸马,满不中状元”这个难题,皇上若不采纳,他仍留乡为民。谁知皇上爱贤,竟准了口,王铁珊也就出山了。后来不知到了哪一代,有位聪明美丽的公主,一心要招汉人为驸马。那时,王铁珊虽早过世,但“汉不招驸马”并未失效。那些继王铁珊的大臣们,经过商量,利用皇上也迷信“三生”因果报应之说,就搬出婚假“合八字”的命术来。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这八字中,除五行诸如“水火不兼容”外,主要以男女生肖为准,如一方属羊,一方属虎,即为“羊入虎口”相克。以此为借口,直谏皇上不违“汉不招驸马”之约。于是上行下效,合八字之事很快流传到了民间。

    当男方接到媒人送来口语八字之后,便择双日请瞎子算命,掐八字合婚。若是一方属龙,一方属虎,肯定不配,这叫“龙虎斗”;一方属蛇,一方属鼠,也不配,这叫小“龙虎斗”,等等。只有牛、马呀,猪、羊呀,鸡、兔呀为好。它们可以同槽,同圈、同窝吃住,永享天年。合过以后,不配的,带一条糕,连同口语八字退给女方,两不伤和气。配的,就把口语八字压在神柜香炉底下,连压三天,这三天内,平平安安,说明女方姑娘命好;如发生不遂心的事,哪怕小孩打破一只碗,都怪女方姑娘带来的不祥之兆,立即照退口语八字,从此一刀两断。过去,就凭口语八字不知坑了多少女子。因为一旦第一家传出某某姑娘命运不好的风声后,闲言碎语满天飞,别说再没媒人上门,连姑娘自己也抬不起头来,有的甚至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真是害人不浅!

    至于经过瞎子合过婚,和神柜香炉底下压三天的口语八字相配的,还要举行一次“发帖”仪式。所谓发帖(即庚帖),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订婚”而用的一种形式。庚帖系洒金梅红纸做的,像请柬一样,折合式,正面“双喜”字。在双方媒人配合下,先由男方请私塾先生在庚帖上侧填写“干造”、姓名及生辰八字,并附喜联的上对。然后由女方收下订婚礼后,也请私塾先生在庚帖下侧填写“坤造”、姓名及八字,再答好喜联的下对。联对一般不外乎“苏才郭福”对“姬子彭年”之类。但也有即席编联对答的,其中多有破旧立新的,但也不乏某些男方先生故意卖弄才华,企图将女方先生军的。如男方姓潘,先生就拆字为上联曰:“有水有田兼有才”。女方姓何,先生也确实为难了一阵子,幸好他还算有些才学,终能答曰:“多人多口又多丁”。就这样,这门亲事就此定下来啦!

    俗说:“养女三坛酒”。送订婚时,男方应将第一坛酒送给女方,送女方的还有糕馒、鱼肉之类的礼品,以及六个红、绿、青、花及南通等衣料布匹。

通话礼

 

合过八字和送过订婚礼,这门儿女亲事就算拍板了。

婚前无论多少年,女方姑娘无一次权利去男家,如去,必遭社会的谴责,“马叉”,“作践”,啥脏话都骂得出来。但男方的儿子去女家,却是名正言顺,也似乎合理合情合法。平时叫拜望,逢年过节叫“看亲”,每年至少三次:端午,中秋和春节。每次都不作兴空手,应备按例的礼品,一般离不开面条(长命百岁)、京果(果然如意)、肉(福禄双全)、鱼(吉庆有余)等等。总之,礼品的厚菲,往往会引起女方的爱恶:说爱,便是“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说恶呢,落得“女婿上门,薄粥三盆”。所以由男方兴起“宁可锅里断了勺,看亲礼品不能薄”之风。

    平常礼品只计较厚菲,而“通话礼”尤其考究。所谓通话:男女要成亲,很少由女方催嫁,总是男方先提:我家“要带人”啦!要带人即娶媳妇,这便是通话。通话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男方先以礼品暗示,一种是再请媒人口头明说,也有“合二而一”同时进行。

    扬州水乡的婚期,除男方有长辈病情恶化时,想讨转危为安、起死回生之吉利,不分任何季节,可临时动议娶命好的新娘子回来“冲喜”外,在正常情况下,都以农历八九十三个月为宜。如果男方要办喜事,应于当年送中秋节的礼品里,就非另送一队鹅和一对藕不可,这就是通话的暗示:鹅,一为表示女婿为人忠厚憨实,一为它的鸣声“嘎哦”,即谐音姑娘快要“嫁我”(高邮与兴化之间的地方,也有送一对鸭子的,鸭子即押子,养儿子就跑不掉了)。藕呢,一为预愿姑娘“出污泥而不染”,更为女方不要阻挡亲事,像藕那样“路路通顺”,“丝丝情连”。大凡女方见了鹅、藕礼品后,便知姑娘快要做婆家的人了。如同意姑娘出嫁,女方就收下一只鹅和一只藕,不同意就全部退回。这里,也有礼退心不退的。因为谁都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方再也阻挡不住的。只不过留难留难罢啦。有的说,“姑娘还小呀。”有的说,“姑娘是把挣钱手,还舍不得放她去呢。”如此等等,全是多要财礼的借口,或故意抬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女方才有面子。

    不管收不收鹅藕通话礼,男方应该立即约请媒人去女方大显神通,好在财礼上周旋。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后,才可择佳期“送日子”。

送日子

    

    送日子,是通话的尾声,又是结婚的前奏曲。结婚比作大喜,送日子称得小喜。

    送日子,就是由男方将选定的娶亲喜期,用红纸写上某月某日,通过仪式告诉女方和男女双方的诸亲六眷,他们才好准备“人情”祝贺。

    日子的选定,大概有三种方法:一是备香烛纸马,去庙堂公侯老爷面前求签问卜,以“上上”为准;二是用红纸包儿,请瞎子按天干、地支和五行算准;三是备桌酒饭,邀私塾先生翻看黄历“宜忌”选准。不管哪种,都定双日,逢六(禄)更好。双日切忌十四,因谐音“十事九不成”。农民特别迷信“黄道吉日”,“诸事皆宜”。

    由于小喜,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是亲朋临门,酒饭相待,自有一番热闹,充满喜气,特别男方当事人的爷爷奶奶,满脸堆笑。如有庄邻碰面相庆:“恭喜恭喜,你要抱孙子啦!”他俩总是回道:“托福托福。”“说不定还是‘撞门喜’呢。”撞门喜就是洞房花烛夜就“有”。有,就是受孕。奶奶格外高兴:“托大福托大福!”这些道喜话,只有送日子才是发挥的机会。一到娶亲期,所有眼光和舆论全集中在新娘子标致不标致和陪嫁好不好上。

    送日子这天的前夕,男方要专办一席“请媒酒”。这请吃的用意,一是对通话有功的酬劳;二是暗示媒人这杯酒不好喝,如在财礼上有不满女方之外,仍需劳驾圆场,千万别因件把礼品而被拒婚。不过也得相信:酒能通神,酒多话多。俗说“吃得好,说得好”,又说“我看你桌,你看我嚼”。对,十个媒人九个馋,只要请媒酒丰盛,再大的难关也不在媒人的话下。关于财礼多少,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布料。实际全是给姑娘做嫁衣送的,棉的、夹的、单的都有,有钱户还有皮件,少则十二个(个为件),多则三十六个,一般二十四个,其中有土的,洋的,也有呢的,绸缎的,红绿颜色为多,以花为图案次之。

    第二类首饰。不管穷得如何,当然娶不起老婆的不谈,五件金银器不可少:手镯儿、项圈儿、胸兜索儿、戒指儿和金耳环儿(起码全是包金的)。有些人家就不同了,除上述五件金银器外,还有金簪儿、金钗儿等等。

    第三类食物。除鱼肉、鹅鸭、糕馒、茶食之类外,那就是“养女三坛酒”的第二坛酒。

    不过,在通话时,很少有女方直接伸手要钱的,所以送日子这天,也就无钱随着衣料、首饰、食物和写着某月某日的喜期的红纸笺儿送到女方家。

    女方收到送日子的喜期红纸笺儿后,就为姑娘忙嫁了。

 

 

忙嫁与饿嫁

 

    小喜送日子到大喜办婚事,这中间距离不长,多则百日,少则一个月,不管多少,男女双方都很忙,尤其妇女忙嫁。

    首先忙嫁衣。男方送来布料,都是衣服面子,里子均由女方掏钱配购。如做棉袄,面子大红,里子也该配大红,这叫一色内外不分,新娘子不至于被婆家视若路旁人。里子布若配有图案,各式条纹都可,条子条子,条条有子;切忌格子的,因“格”与“隔”谐音,格子隔子,从里隔住就不生儿子了。

    嫁衣虽赶做,但姑娘即使心灵手巧,能裁会缝,一般不拿针线。为什么,有两个理由:一是做妈的故意放松,让女儿省些灵巧到婆家为三代人去做;一是姑娘本人也不好意思动手,若被邻家女子看到,定会骂成:“骚丫头熬急了,生怕嫁衣耽误了成亲,也在赶呢。”所以嫁衣多少,不是请专业裁缝,就是由知己亲族来做。当然,凡是做嫁衣的,一律应是全福之人——夫妇双双,子孙满堂;寡妇鳏夫或缺后代的都无资格,甚至嫁衣连看都不让看,手更不能碰一下。不过,在忙嫁期间,那些不是全福之人,自会约束手脚的。

    关于嫁衣的针线上,也有忌讳,无论粗、细缝,或缟边儿,一根线该做到头,中途既不能断,更不能接,到头了既不能倒针,也不能打结。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意味着婚后夫妻不能和睦地同路到老,不是“断”弦要“接”,就是颠颠“倒到”、“结结”皱皱地过日子打疙瘩,将闹得一辈子不太平。

    其次是忙嫁妆。嫁衣全由母亲掌管,父亲不理不问、若无其事。但忙嫁妆,不管进城挑现成的买,还是购料请木匠来打,就需父亲做主而烦心费力了,母亲是担负不起的。谈到嫁妆的多少、质量高低,大致有这样三个谱:财主家“四铺四盖”,富裕户“两铺两盖”,一般的“一铺一盖”。而穷人陪嫁起码也得有马桶、脚盆、灯盏之类的东西。这要图个吉利,因为马桶俗称子孙桶,脚盆又是分娩用的,灯盏象征光明。所以,这几个钱是非花不可的。正是如此,民间才有“养丫头是赔钱货”和“儿是冤家女是债”这些俗语流传下来。

    忙好嫁衣和嫁妆,嫁期一到,女方就请全福之人把暂不穿的新衣全放进箱柜里。同时,用红纸剪成“喜喜”字,还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和“凤吹牡丹”的大小花鸟,分别贴在嫁具上。此外,马桶里还有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中状元、七只鸡蛋——七子团圆等等喜品。这不仅是美好的祝愿,还有想象的实用意义,那要到婆家的第二天见效。

    全家人和亲族都在忙嫁,但待嫁姑娘倒是闲着,除嫁前一个月里很少干活外,连肚子都闲着“饿嫁”。所谓饿嫁,就是连续三天不吃有渣滓多的饭菜,用鸡蛋、蜜枣、桂圆代之,既充饥又解渴。这样,在轿内及洞房花烛夜到翌日“开脸”前,都一直熬着不用马桶大小解。否则那就晦气。其实这是妇女一种精神的、肉体的折磨。咋办?陈年老规,那是谁也难免。

 

 

花轿迎娶

    娶亲这天,男方像过年一样,门窗都张贴喜联。如大门上就有:福来俱是五;喜到定成双。那新房门上更为醒目:红梅多结子;绿竹广生孙。横批“螽斯衍庆”。加上堂上挂喜联和喜幛,到处呈现“多福多寿多男子,曰富曰贵曰康宁”的景象。

    过去结婚,除童养媳“豆腐酒,手挽手”圆房和芦蓬船抢亲外,便用花轿迎娶,只不过轿子有别罢了。最讲究的是点灯的花轿。

    据传花轿迎娶,不仅是庄重、喜乐、热闹的一种婚嫁礼仪,还是待嫁姑娘长期斗争的结果。本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够姑娘受的了。可一旦家庭不和来,往往都归罪于她们。例如因守亲和不拘礼仪而成亲后,夫妻斗嘴时,丈夫便开口侮辱妻子:“你死不要脸,我没去带,你就跑来了!”既这么说,久而久之,女方就针锋相对提出条件:守亲改为迎亲,不拘礼仪改为花轿迎娶。假使丈夫再那么说的话,妻子就会回道:“姑奶奶不是没有门槛人家的女子,三媒六证,我没跑来,是你亲自上门领花轿迎娶的。想休我呀,办不到!”这样,花轿迎娶就此成风定俗啦!

    水乡娶亲,新郎与新娘都在本庄,可以起步抬轿者外。哪怕只隔一条河,又无桥坝,就都动用着大小农船。财主家出动三只:第一只在前,舱里放着方桌,四周坐着六个民间艺人,有叫吹鼓手的,是用钱请来连闹三天,节目都是《游龙戏凤》《刘备招亲》之类。这叫“乐苏”船,一路上吹吹打打,自演自唱,十分喜人。第二只居中,舱里摆着花轿,靠轿前面的桅杆上有两张方凳,专供新郎与陪郎坐的。轿后是一张长方桌,桌上摆着棉被、席子和一对花枕头,这叫轿子船。第三只是空的押后,是备装新娘的嫁妆所用,这叫嫁妆船。富裕户和一般人家,一两只船就足够使得了。至于迎亲船上,都是四条壮汉四条篙子行船,撑起来相当快速。这里需先解说两件事:

    迎亲为啥陪郎?陪与新郎的身材、相貌和衣帽都近似,所不同的是:新郎帽上插金花,或系红绒球,长袍肩上披红,陪郎就没有这些特征。而请陪郎的用意有二:一是成双作对,免得新郎孤单:一是亦可作花轿迎娶的房外当事人。

    迎亲为啥要男方自带被席和枕头?这是由于成亲日既订,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延期。如果在发轿前或中途遇到暴风雪,自带卧具,就好出钱、写约、租屋就地完婚。

迎亲时,除按过去送的鱼肉、糕馒和“养女三坛酒”第三坛酒等等“盒子”礼外,还有三升三合“还娘米”礼。此外,围绕花轿还有许多习俗,如:

第一,轿前要火盆火把和“公侯老爷”保护。

    第二,轿顶上要安放着有铜镜,有三官经和两支鹅毛的喜筛,以除妖辟邪。

    第三,轿内要有猪嘴里含着猪尾的猪头和心肺压桥,因船上人来时不能有双数,若有,回时多个新娘不是成单了吗?但来时也不作兴成单,于是就附尾和心肺的猪头来代替一个人数,这样表明来回都是成双成对。这些压轿的东西,女方都作礼品收下,只把猪心退回,说是心跟姑娘走,日后一心向着丈夫,才能与婆家人合心。其实呀,唉,关目做尽有啥用,包办的婚姻哪能一定合心呢!

泼出门的水

 

    迎娶轿船未靠庄岸,先放“天地炮”三响,女方闻声后,自然用仪仗到河边相接。双方互贺着,由媒人领着新郎,接着由拿火把、端火盆、托公侯老爷等组成的花轿队伍,直向新娘家跑去。有“乐苏”者,当有另番吹打弹唱的热闹场景。此时,从河边到街巷两面,都拥挤着男女老少,儿童最为活跃,他们在轿子周围钻来转去。而年轻的姑娘们,总是掩在人后或墙角上偷看着,品评着:这位新姑爷相貌怎样?是美男子?是丑八怪?还是大路货?

    花轿停在女方家的大门外上手事前摆的芦席上,使轿腿不沾土——万物出于土,土就是财,若被轿腿沾着,女方后代定是穷的(下面还有此俗),但也不意味着不让姑娘道婆家发财。轿一停下,女方该大开正门让迎娶人们进屋吧。不!谁知却给一个闭门羹。原来,女方喜妈和小孩儿们像新郎要“开门封”,即红纸包的钱包。新郎早有准备,衣袋里多着呢。

    开门后,首先用“茶”为迎娶人们暖手、甜心。所说茶,实际是糯米面做的糖圆汤,所有迎娶人们都是桂圆大的糖圆,一双筷子夹一只,吃起来,大方、便利,每碗或四只——四季如意,或六只——六六大顺,或八只——八节康宁。无论多少,很快就能吃完。而新郎呢,不仅碗大盛得多,且糖圆甚小,状如豌豆。这是有意开这样的玩笑:新郎呀,你若用筷子一只只夹着吃,花费时间就长,别人早丢碗筷了,你不难为情?如想速度快,就得用筷子就着碗口扒了吃,这样必然露出不文雅的吃相,你不是更难为情了吗?有些聪明的新郎,索性一只不吃,只喝口汤,机智地做了个“满满有余”的动作,让女方讨了个好兆头。

    临上轿前,一边是新娘哭到最伤心处;一边却是新郎忙个不停。他一直跟着喜妈转,叫干啥就干啥,凡是该上锁的箱柜橱笼,他都从喜妈手上接过锁锁着,接一把锁都要掏出一个红纸包儿,这叫“捏锁封儿”。封毕,喜妈这才代表女方把一串钥匙交给新郎;接着,除又给新郎与披红肩头相称配上绿绸子外,喜妈再为新娘戴上凤冠盖上花巾。这时,新郎又掏出“上头封儿”给喜妈。最后,新郎新娘双双向“天地君亲师”拜别,新郎再陶一包“抱轿封儿”给女方抱轿人。新娘被抱进轿前,喜妈立即用新花鞋换下姑娘脚上平常穿的旧鞋,因这旧鞋底上也有娘家土,不让财气被带走。至于何人抱轿为宜?不是父亲,就是哥哥、弟弟也行。没兄没弟,舅舅也可代替。只要他们日后在必要时挺出来讲话:“姑娘本来就对这门亲事不满,不肯出嫁,硬是被我抱上轿的。”这样,就能给姑娘因受婆家欺凌而不断“回娘家”的一个理由。

    不过,娘家自有娘家的对付法儿:姑娘,你没找到个好婆婆,那是你命运八字注定了的,再说,娘家饭香,婆家饭长,常往娘家跑有啥用?上代传下代,一代代都照做,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泼水难收呀!就抓住这个理由,待花轿抬走后,女方随即将姑娘的洗脚水住门外一泼;有的地方专用干净水,以表示姑娘清清白白被泼出去的。

    花轿船一离开庄岸边,四个撑轿船的十分默契,动作娴熟,在河里打三个转儿才走。你说姑娘不断娘家路吗?可这样三转呀,就会转得轿里姑娘头昏眼花,不知东南西北,连娘家的方向都辨不清。所以他是“泼水”的继续,使尽了法子要姑娘把心带到婆家去养儿育女,做好贤妻良母好媳妇。

 

一生只做三天官

 

    轿船在娶来新娘回头的路上,逢轿遇庙和河的拐弯处,陪郎都要陪着新郎起立,打躬作揖,向神灵叩求:保佑人船一路平安。

    新婚期间,新郎除祟拜神仙皇帝外,就是他为大,一品当朝也不在话下。为什么,只因他做了“官”,不仅被封为“新郎官”,连新娘也“夫荣妻贵”起来。所以说,官家妻必称夫“郎君”或“官人”。夫呼妻为“娘子”。“郎官”、“娘子”头上各加个“新”字,这就是“新郎官”、“新娘子”的来由。不过,这新郎“官”寿命不长,三天一过就自然“削职为民”,很快被人遗忘。而新娘呢,四十岁不解怀,仍有人叫她新娘子,只是新娘子头上要加个“老”字罢了。

    新郎之所以擅自封为“官”,这都亏“公侯老爷”。无论贫富人家,男方娶亲时,或人抬、或船装,新娘轿前总要供着一尊偶像,木雕、泥塑都有,背后又插金花又披红布,用托盘安放的就是这位又谐音“恭贺老爷”。真的。它的来头可大呢。

    传说周文王共生九十九个儿子,百子缺一,就由雷震子凑足。凡庙宇设有“百子堂”里,除供有九十九尊姬子外,另有一尊就是被姜太公封为“公侯老爷”的雷震子。为图吉祥,主婚家必须请“公侯老爷”回来作保护神,以求百子千孙,万代富贵。由于仰仗神威,新郎才敢做上三天官。人生就这么短短的三天呀,谁都要发誓当好这个“官”。于是在这三天,新郎俨然跟官一样,身份高了,架子大了,威风摆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无拘无束,手不提篮,肩不挑担,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父母迁就他,弟妹敬畏他,亲朋恭维他,邻居羡慕他。所有人等,都怕惹他生气发火,说出不吉利的话,作出犯忌讳的事,很像老百姓怕官般,诚惶诚恐。别说这些,新郎逢官还大三级呢。

    正是这样,花轿船不管在大河小港,也一律逢船为大、为上。农船、商船、渔船、手艺船上的人,大家都会识相的为小、为下而主动让开。若逢官船,有些懂得乡风土俗的清官,也同样会让轿船为大、为上,他照走下口,至少不争先吧。可有些一贯就横行霸道的官老爷,从不体谅民情,偏不让新郎官为大、为上,非争个前后、上下不可!而新郎官与撑轿船的四条汉子便不服这口气:“嘿!你们这些当官的,是‘夏传子,家天下’,封妻荫子,世世代代做官。我们百姓如有求于你,总是官在上、民在下、官坐着、民跪着,都得磕头。百姓子子孙孙都忍受下来了。可你们就不扪心想想,我作牛做马一辈子,一辈子只做三天官,你都不肯让路,这还像话吗?”

    其实,这是主婚家敢怒而不敢言的心里话,谁敢公开触犯当官的!但为了新郎把三天官做成,四个撑轿船的汉子,誓与官船比个上下。万一抢不到上风,立即改变方法:人跑总比船快,忙叫新郎官端起托盘上的公侯老爷,飞身上岸疾走,“只要超官船一步,就算大一级,两步两级,超前三步就是逢官大三级了。这才能逢凶化吉,一生只做三天官的美梦实现啦!”

 

哭和呆坐

 

轿里新娘总要哭的。不管真苦假哭,双眼不作兴睁着。

新娘的真哭,是因为突然离开衣胞之地,特别与母亲分别,母女之情呀!俗说,宁死做官的老子,不死讨饭的娘。这话不是没道理。在家不管如何任性,母亲都能宽容;一旦要嫁到陌生人家去做媳妇,即等于小鸡不在老母鸡身边,将要受到老鹰般的婆婆欺凌。丈夫如是孝子,她更会倒霉,若做贤夫,肯定家庭不睦。何况“吃鱼吃肉,媳妇在后,车水种田,媳妇向前”的旧风,更见做媳妇的重重苦难。所以,独自闷坐在轿子里的新娘,不得不做一番娘家和婆家的对比,一对比,自然会呜呜地哭起来。即使未过门已明白婆家一切都称心,甚至比娘家还好,哭还是要哭的,只不过这种哭是假哭,你若不哭,花轿船上的人都能证明:新娘子对出嫁高兴咧,哭都没哭一声。把这喜讯一传播呀,全庄皆知晓。那就对新娘子不利了。日后万一遭婆家任何一个人欺负,半句懊恼话都不能启齿。若一启齿,就会遭人反击:“我家山高水低你不是不知道,真是,你嫁来时很满意幺,哭都没哭一声!”受这样的气,连回娘家都不便开口,只得放在肚里闷。为记取这个教训,不管好歹,照哭一场就是了,假哭也行。

    无论真哭假哭,或流泪,或出生均可,除手帕揩脸外,但身子千万不能动,要像木桩打着。如一动,就晦气;向前碰,倒向婆家,对娘家不利;往后仰,依恋娘家,对婆家不吉祥。所以说,从上轿到下轿,应一直呆坐为佳。若要大小解,只得熬住。轿外出啥事,哪怕有人落水,也不得动一动。据传这是因受民间一则故事影响而演成此折磨女人的习俗。

    说的很早一年深秋,四十九天无雨后,突然刮起干风。这日,在同一条河里,碰巧有两家花轿子船互相竞行。中途,忽见岸边庄里“走水”,一刹那,火仗风势,风杖火威,火头从庄西往东延烧。俗说“救火如救命”。古人又义气。两家花轿船上的人都忘掉了自己的本职,不约而同地停船靠岸,连轿里新娘子都忘了似的,全部跳上救火,新郎和陪郎也不例外,一生只做三天“官”的官架子统统丢掉啦!谁知轿里两位新娘子不知出于啥原因,他们大破古风,推门而出,慌慌张张下船,各自找个背人避风的岸边缺口处,蹲着小解去了。接着又慌慌张张上船进轿,关好门。不等她们发觉什么,救灭了火的人等都回头登船,各自拿篙就撑。哪里晓得,两位新娘子认错了船,上错了轿,进错了洞房盖错了被。直到天明,新娘子才发觉嫁妆不是自己的。堂都没拜成,大哭大闹了起来。以致县官难断的易妻案。幸亏扬州府明智,他看看比比两家的门户、嫁妆相当,四个男女新人的品貌虽有差异,但都享受过初夜权,一女不嫁二夫嘛。于是就判:“一夜夫妻,两不吃亏,真假相同,免得做龟。”虽有不服者,也只好捏着鼻子喝酸醋了。

   但后来不知谁人兴起,就给花轿里新娘子立下“饿嫁”和“呆坐”的规矩。唉,这可苦煞新娘子了!

婆婆关

 

    廿年媳妇熬成婆,做了婆婆压媳妇。为了压媳妇,在新婚期间,婆婆就先给新娘子过好“捺性子”和“看撒钱”的关。

   “捺性子”是婆婆给媳妇一个未见面的暗关。就是说,不问新娘子脾气和性子如何,做婆婆的都要采取“捺”的预防措施。当花轿船回来,本应及时给久久呆坐的新娘子诸多方便。不!别急,要“捺性子”呢。于是轿船还要在婆家庄的河心打三个转,再次把新娘子转得头昏眼花,不知东南西北,连娘家的方向都辨不清,好安心婆家过日子。“水乡娶亲,摸黑进门”。这也是祖转的规矩。因此,即使犯规,时在黄昏,新娘子也不能就进门。慌什么?早着呢。第一步先搬嫁妆,搬时既慢且轻,生怕碰撞着箱橱柜栊。如慌张而不小心,擦掉木器上一点油漆,那是很不吉利的。一件件在新房里把嫁妆摆好后,该抬轿上岸让新娘子从牢笼般花轿里“放”出来,好松动松动把。仍不!在嫁妆中还有最后一只子孙桶未端进新房这难题便来了。只因此举习俗应是男方喜妈的本分,一端了事。谁知好闹者都想出新招:既是子孙桶,就由有子有孙的姑爷代端。姑爷幺,是婆家的女婿,最贴心的人选。有些姑爷爽气,便能体贴新娘子的处境,端就断吧。这个姑爷,新娘子知道后是会感激他的。若遇到脸薄的姑爷,早怕难为情躲开了。当然,有的爱讨丈母娘好的姑爷,反故意拖延端子孙桶的时间,好把新娘的“性”子统通捺光,做个听话的媳妇,像羊般任婆婆主宰。特别日后姑爷常来,甚至沾光,你做媳妇的不得多心,吃醋。

   “看撒钱”是婆婆愿望新娘子是否称心如意的难关。称心,就是媳妇能做儿子的贤内助,男是挣钱手,女是聚钱斗。斗里钱何用,首先要孝敬公婆,尤其是对婆婆好。在新娘子下轿前,屋里前来迎接的就是公婆。这时,一见新娘子跨进门,公公马上“避嫌”让路。而婆婆却喜滋滋地立着不动,还大模大样抹抹身上穿的蓝衣服,似乎在谆谆地提醒着刚过门的媳妇:蓝,就是拦,你以后不能目中无人乱撞,前头还有我做婆婆的呢;蓝,也是难,它同样警告着媳妇:你别高兴过分!做媳妇便不那么容易,家里的难事够你忙的了。老实说,若碰到这样的婆婆,难免不加重新娘子做“媳妇难”的心理压力。当然,也有明理的婆婆,她不作难媳妇,破俗穿起青衣服来。它向媳妇报喜:青者亲也。今后我和你的婆媳关系,是亲亲近近,亲亲嫡嫡,亲亲爱爱,亲亲热热的关系。总之,不管婆婆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轿门一开,新娘子就要从腰里掏了满把钱,使劲地往门内一撒。公婆见了满脸堆笑。若有钱撒把婆婆身上,也就会更高兴了。若是新娘子不懂此俗,或由轿里闷慌了而忘记撒。婆婆就生气啦:我家娶了个讨饭的穷鬼回来了。这就是“吃掉枣肉留核儿”。从此,在婆媳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不和的种子。所谓难关就难在这儿。

 

闹新房

    婆婆关过后,新娘子仍盖着头巾,闭着眼睛,一步一步由福奶奶(亦叫搀妈)领着走向新房。走时,新娘子一定要听福奶奶吩咐,手、足、眼、口不得随心所欲。直至闹过新房为止。

    进房前第一个动作是“跨凳儿”。凳儿很小,俗称“爬爬凳”。上面用红色带子系着斧头和大葱。为消除新娘子途中惹上的魔气、邪气和污气,尽管轿顶已有筛镜和三官经照护,但跨凳这关目非做不可。新娘子能从凳上跨过去,那三气就被斧头砍掉、被葱(冲)掉,预祝永远光洁、康宁。

    第二个动作便是“喝糖茶”。新娘子被领到新床前沿,背北面南而坐。此时,新娘子眼睛照样闭着,只有待新郎官揭去头巾,福奶奶给喝过糖茶后才能睁开。因为新娘子在轿中哭嫁,眼睛是苦的,未喝糖茶前如睁开,就会看到哪儿哪儿就苦。所以糖茶能冲掉一切苦水,让眼睁开,看到哪儿哪儿就甜,就生财。

    第三个动作当然是“望窗口”。这是新娘子睁眼首先要看之处:新房对外窗口糊的红纸被筷子戳通,露出一个小男孩的脸,笑眯眯地对着新娘子。这就是象征着筷子筷子“快生贵子”之意。至于红纸糊窗口的由来,原有两个传说:一说水母娘娘生有九头怪鸟,奇丑无比,自持羽毛斑斓,常要与人比美。它听说新娘子最漂亮,不服气,就飞落在窗口偷看。谁知新娘子猛然看到它这丑相怪貌,真吓得死去活来。后来为新娘子安宁,凡办喜事的人家就用火点在窗外,九头鸟怕烧坏自己的羽毛,也就不来了。年长月九,不慎怕火会烧掉房屋,便改用红纸代替火而把窗口糊了起来,房里烛光从红纸上映出去,跟火一样红,骗过了九头鸟。不知从何时又兴起了筷子戳红纸窗口的习俗;二说有些地方改用筷子为红纸包着的木根捣红纸的窗口,这是形象的木棍与窗口比喻男女生殖器,意味着新婚夫妇之间的和气恩爱,忠贞不二,百头偕老。

    这时“暖房酒”正在堂上热烈举行,新郎官与新娘子不作兴出席。只在新房里由福奶奶左右照应,让他们同饮合欢交杯酒。满桌菜肴都可以吃,唯独盘里一对富贵鱼不能动一筷,这叫“喜庆有余”。

    酒兴未了,闹新房热潮又起。俗话:新房无老少。这为大闹新房找到了借口。其实闹的大都是青年男女,尤其是那些公鸡猴子似的小伙子们,老的小的只不过凑凑趣而已。所谓闹者,明是说的吉祥如意之类贺词,如“一进房门亮堂堂,喜看满室好嫁妆,穿衣橱镜对着床,照见被里戏鸳鸯”等等,实际是在开新娘子的玩笑。闹房时,一般都是一人领头说词,众人跟着答“好”。而领头人往往是民间板话家,有急才。他们既有固定的贺词,更多的是因人因事而出口成章。不管怎样,被闹的目标始终是新娘子不变。有时甚至边说边动起手来,如“摸摸新娘头,金银往家流;摸摸新娘手,数钱全用斗;摸摸新娘膀,养儿高中状元郎”。无论摸到哪里,新娘子都不作兴回嘴回舌,更不得回手回脚,只有听之任之。这叫“闹发闹发”,越闹越凶越发财。不闹不笑,不成老少呢。在这难解难分之际,只有福奶奶说话算数。她见火候已到,只说声“好关状元门啦”之后,大家虽有恋恋不舍之情,但也不得不离开新房,说说笑笑各自向自家走去。

花烛夜

 

    闹过新房后,新郎不作兴送客,让宾朋各自散去。这时,房里只剩下新郎官和新娘子。福奶奶便拿出一对富贵烛,又叫福寿烛,叫红喜烛也行。这对烛,由福奶奶分给新郎官、新娘子执着,再拨亮灯盏,让小夫妻一道就灯盏火头点烛,这里特别强调新郎新娘一道点,不能有先后,若有,便是烛完火灭的先后,那就预告着将来有归天的先后,很难白头偕老。红烛点亮后,福奶奶分别与新郎官、新娘子耳语一番,接着吩咐他们就关“状元门”。

    在灯光烛火照耀下,一对新人开始演奏人生第一乐事的三部曲:

    第一,争磕鞋。到底谁先脱鞋上床?老实新娘当然听新郎的话,先脱。这一脱呀,便让新郎占了上风。他随即脱下自己的鞋子磕在女鞋上,这叫男鞋为天,女鞋为地,意味着总是男人在上,把女人压在下面,永世不得翻身。可有些新娘在家因受母教,或听福奶奶的吩咐,就是不先脱鞋,还抓住新郎求欢的迫切心理,逼对方先脱,然后把自己女鞋磕在上面,也争个女人为大,压一压男人。这就要新娘愿不愿意了。如愿则罢,反之,则互不相让,必定要真的大闹起来。不过,由于夫权的影响,新娘早受“三从”家训,“出嫁从夫”不会违背的。要过一辈子的日子,夫唱妇随么,何必争磕鞋!

    第二,让解纽。上床睡觉要脱衣,脱衣必先解纽扣。在喜滋滋、甜蜜蜜、羞答答、陌生生的氛围里,新娘断然不会替新郎解纽扣,更不会自己先解自己的纽扣。如她一动手,不管解谁的纽扣,那就证明她轻浮,水性杨花,在娘家就不规矩了。于是,宁可不睡觉,新娘子总是等着新郎先帮她解下第一个纽扣。然后她才慢慢地脱着衣服。

    第三,并头睡。过去床上都有个上下之分,夫妻不能并头睡觉。因床总是横放,东为上,男睡东头,西为下,女睡西头,只因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男女不能见面说话,谁都不理谁,所以在新婚之夜,谁都脸嫩,新娘先到东头,固然害臊;新郎先到西头, 难为情。何况女的不能到东头占上,男更不能去西头为下,怎不僵着呢。别急,只有新被子为他们穿针引线。原来,新被子只缝一头,未缝的另一头由福奶奶摆在东头,好让新郎跟新娘开口:“嗳,你看,不知哪位竟忘了缝被头了,不好盖呀!烦你帮我缝上吧。”新娘低头细语:“天晚不早了,明儿逢又迟。”她这个借口,有两个用意:一个用意是照当地习俗把未缝的被头比作婆婆的嘴,明儿大白天缝,好把婆婆的嘴封起来,免得日后把嘴动不动搁在自己的头上,但更有一个绝妙的用意:就是提醒新郎未缝头的被不好盖,今夜委屈为“下”一次,跟她并头睡……新郎便会意鸳鸯戏水去啦。

 

 

 

 

 

                     拜堂和开脸

 

“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拜堂是婚礼的重要仪式。早时十分讲究。

    拜堂有两种:一种叫穿堂拜,即当日娶亲当日拜。而穿堂拜又由于下列情况而定,比如小媳妇圆房,和正筵日逢“八”,八者八败命也,拜堂很不吉利;一种是正筵日晨拜。晨拜的场面,富户自有“乐苏”吹打助兴,即使一般人家也是非常隆重而热闹的。不过,它不像舞台那样,喊几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同拜,进入洞房”就能了事的。而应使“六亲喜”极。礼就在这儿。作为男方,农村拜堂受拜的风俗是,母亲亲属为大,如外公外婆及舅父舅母及伯叔父母等;父亲亲属次之,如祖父母、父母、姑父母及伯叔父母等,再次是他系亲朋。由此,除天神地袛至上外,即就按亲朋三个系列自高往下一辈辈拜着。如果稍一疏忽,把次序弄错,那被弄错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母系的最高亲属,都可当即翻脸,踢凳翻桌,把喜堂闹个灯消火灭。因此,司仪特别谨慎小心。所谓亲朋实泛指六亲。

    不过,新婚夫妇是巴不得六亲越多越好,头磕得越多越好,因为拜一拜,就能得到一件红纸包钱的封儿,等于收受第二次婚礼。那时,人都爱面子,谁都不想做矮子。在济济一堂中。司仪如唱:“上座的外公外婆礼到——三元及第嗷。新郎新娘三叩首!”那舅父母见老人出手这么大方立即包上四块钱的封儿,交给司仪后,忙去受拜的座位上坐下,听司仪又唱:“舅父舅母礼到——四季如意嗷。新郎新娘三叩首!”这样一带头,下面受拜者只会见风长,什么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子八婿跟了来。这便是“礼多人不怪,拉了一身债”之说。

    拜过堂后,新人回房,新娘就由婶婶或嫂嫂帮着开脸。开脸,就是用米土在脸部发际边缘擦了擦,然后用十字形红色双线把头发边缘的汗毛绞掉;同时,让额前的刘海往后梳并入头发里,以表示她已脱去稚气,而成了“新媳妇”、“小大娘”、“少夫人”或“少奶奶”的模样。

    当然,开脸还内含着另个意思。就是开脸前应由新郎先薅三把汗毛。他愿薅,这表明他已高高兴兴地享受到初夜权;若不肯薅,那就说不清楚啦。但是,在这方面,新娘也不随便让新郎薅的。你如要薅的话,必须用一只去壳的熟鸭蛋先在新娘脸上抹几抹,这又暗示着她原和鸭蛋一样的完美,而是被你新郎官破了身,如今才不能算是毛丫头!

    试问:新郎婚前若有不轨,新娘又如何考察他呢?总之,许多婚俗对女方太不公平了。

 

 

 

 

 

三试新娘

    正筵这天开脸后,新郎即去岳母家,诚心诚意带“瞧客”,就是把新娘子的哥哥弟弟接来,看看他们的姐姐或妹妹,一夜过来感觉如何,对婆家及丈夫满意不?可曾收到欺凌虐待?

趁新郎离家之际,新娘便由福奶奶护着,接受婆婆及亲友们的娱乐性考试。

考女红,新娘子的针头线脑怎样?

女方在为姑娘忙嫁衣时,就给亲家母选好布料,暂不缝纫,应由姑娘当婆家人的面裁做,以便证明你家不是娶的愚笨的拙媳妇。关于这,无须计较双数,如计较,新娘也该为公公提供做的布料,那反会惹气婆婆的醋意,只好故意“避”开公与媳之间“嫌”。今儿,婆婆能当从亲眼见到新娘在为自己自裁自缝裤和袜,怎能不兴奋地夸道:“我家新妇心好手巧,打着灯笼天下难找。哈哈。要得发,先为婆婆做双袜;要得富,又为婆婆缝条裤。”既称心又满意。考刀工,新娘的锅头灶脑怎样?

    女红若得到婆婆的赞许,新娘子情绪定高。她也有显能的想法。在身上满月前不离红衣的要求下,为了护脏,她马上拿出红布带子青短裙,往腰间一围一扎,利利索索,下到灶前就烧火。这草把早有人帮着打好,头个把里还包着廿响鞭炮,一点火,便会噼里啪啦响起来。人们这样做,一是开新娘的玩笑,让被爆炸飞出来的火星儿、灰烬儿迸满她一身;一是表示灶火兴旺,吃不了的陈粮,烧不完的陈草。三把火后,有候补人接着烧,新娘连拍拍腰裙,洗干净了手,走上了灶台边。她不是“恶婆娘上灶,吓得刀跳瓢摇”,而是有板有眼倒油、滑锅,快刀劈豆腐;同时默诵着:“豆腐,陡富,金银满库。”福奶奶若见新娘手艺如此不赖,没把豆腐煎成焦饼,便带头唱起来:“豆腐劈得光,块块都见方。里头如白玉,外面似金黄。”一句一顺,让众答好。如此情景,在场的谁不笑逐颜开?!

    考生产,新娘子田头地脑怎样?

    婚日一般是农田闲期。用什么方式代替农事,来试新娘子懂不懂、会不会、愿不愿干的底细。为此,人们便采用“揉恶水缸”的办法。恶水系馊饭剩汤、洗刷锅碗的泔水的混合物,用缸蓄着,实是优质猪饲料。刀工考后,新娘仍由福奶奶护着走到恶水缸边,新娘见缸里插着一根红纸包的木棍,好不怠慢地两手抱起就揉。这时,有人要探她怕不怕脏和勤懒,也就是有无养猪肥田之心。趁她不备时,用砖块砸进缸里。使恶水溅着新娘,她如不让开,继续揉着,那她将赢得众人喝彩:“恶水缸,揉又揉,猪子养成大牯牛。”“猪壮肥多田丰收,富得金银满兜兜。”

    有啥试的,这三个答题都离不开个“富”字,只不过是人们讨个吉利罢了。

 

迎扒灰公公

俗说“迎”扒灰公公,实是让扒灰公公“游”街。迎为褒,游为贬。但相传用迎字,看来乡人对扒灰公公大有欢笑戏谑之意。提起这来,男女老少皆喜乐。

扒灰公公之源,本是一则民间故事。它传说从前有位文人,不拘小节。一年夏天,他见儿媳午睡帐里,触景生情,随手在白粉墙上题诗,刚写好两句,传有客到,便匆匆去接。因怕墙诗被外人瞧见,随叫家人先与来宾周旋,好让自己回头擦去那两行不雅之句。可进来一看,两句已由儿媳妇续成了四句,即为:“白罗帐里一琵琶,若欲弹它理太差;愿与公公奏几曲,肥水不落别人家。”他顾不得向儿媳致歉,两手齐举,连楷带抹,想把字迹统通灭掉。不料来客是个急性子,不等主人迎接,便贸然闯了进来。抬眼见状,怪而问之:“尊兄为何?”他脸有愧色地回道:“扒灰也。”至此,这位扒灰公公就流传出去。

    后来为嘲笑这位文人,凡结婚主家都罚公公游街示众。此俗一直延至今天。而做公公的,总是躲藏不住,非把这场又喜又丑的活报剧表演下去不可。因为过去早婚多,一般四十出头的人,就要为儿子办喜事,从而做起公公来。这叫做有福气。一两年后抱孙子,那福气就更大啦。

    迎扒灰公公的日子,订得不前不后。婚期第三天散客饭一完,瞧客一走,那些好事者就来恶作剧:四个人物化妆,一窝蜂的队伍便出现在街头。你看,被迎的公公,身穿长袍马褂,肩上扛着掏灰扒,扒头上套着红纸条儿箍的畚箕,抓掏灰扒柄的手腕上还系着铜锣,另只手执着锣槌,“当当当”,由他自个儿边走边敲喊道:“乡亲们看呀,谁想扒灰就像我噢!”

    这队伍走哪儿,哪儿便是夹道相迎,围观人都快活得手舞足蹈,欢声笑语:“早娶媳妇早抱孙,好福气!”“呵呵,说不定将来的孙子是她那公公扒出来的。”“别瞎说,人家是老实规矩人。”“如真是那样做,他就该打”。这还用说,被迎的公公后面就是县衙里的大老爷,和左右两个拖着扁担的公差。一路吆五喝六,斥责乱伦之事。尽管如此,人们照样羡慕着扒灰公公。有些晚得子的老人,见到这支队伍,连忙大开两扇门,燃放鞭炮,表示庆贺。当然,也有不少鳏夫摇头叹息,像“和尚看轿子,一阵空欢喜”后,自有失落、孤独之感:“我情愿让老爷打。唉,可我连假做扒灰公公的资格都没有。”

    这场方兴未艾的闹剧,只有舍不得丈夫的婆婆出面,跟着队伍散糖、敬香烟,千万拜托,向大家求饶,被迎的公公才能免去更大的“折磨”。真是,此俗何时了呢。

还碗撒床

 

要还的这只碗,是男方撑花轿船人从新娘酒席上拿来的。与其说拿,莫若说偷,其实只不过是按风俗顺手牵羊而已。即使被娘家人发现,也会暗暗高兴的,因为这是为自己的女儿在祝福咧。

    碗,不离开筷子。筷子筷子,快生贵子,又一愿望。无论拿或偷,碗是要还的。还碗,撑花轿船人除再捞一顿酒饭外,又一次来取闹新娘子为快,以补前晚闹新房情趣之不足。

    还碗的同时要撒床。撒床,就是由一个小男孩子在新娘床上尿尿。这当然是早生贵子的顺遂做法。小男孩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娘找听话的,叫他不要把尿撒在床上;一是还碗人带来男孩,那就不会听从新娘差使了。到底怎样,应由撑花轿船人与新娘子协商,还是由新娘子自找为好。否则,新娘会干脆卷走铺盖,留着空床任小男孩乱撒,尿后只换一换稻草就行。

    这天黄昏左右,撑花轿船人手捧托盘,盘里放上一双红筷子,和装满红枣之类的干果碗,用红纸蒙好,由为首的走在前面,其余人敲锣打鼓放鞭炮,喜喜乐乐地向主婚人家走去。

    新娘自找来的小男孩听到锣鼓声,忙从床上跳下来,不说一句话,抢光碗里的红枣就吃,望着,吃着,笑着。

    还碗仪式开始。为首捧托盘的便用红筷子捣着碗底(同样含有筷子戳痛红纸糊的窗户之意),还边捣边唱,众人和好:“筷子筷子,快生贵子。”“好!”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养儿金榜中状元。”“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养儿胜过李春芳。”“好!”

   唱和后,为首的两手向左右一伸,筷子给新郎,碗给新娘。至此还碗告毕。接着是小男孩表演。由于事前新娘下了工夫,小男孩已不再上床撒尿,而是在房里空地上面对四方做他应做的动作,同样有人说词唱和:

   “撒床撒到东,养个儿子做国公。”“好!”

   “撒床撒到南,养个儿子做清官。”“好!”

   “撒床撒到西,养个儿子穿彩衣。”“好!”

   “撒床撒到北,养个儿子当都督。”“好!”

    为了一种“报复”,主家自有酒饭相待。不过在席上,应轮到新娘子大显神通了,闹酒闹饭,不弄几个醉汉和“笑佛”是不会罢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