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水书生
资料一
八极拳,早年问也有人称做“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钯”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字当做“钯”的简化字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钯子拳”的意思。早在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就将巴子拳列为名拳之一,但由于“巴子拳”名称粗俗,后经清康熙年问“神枪”吴钟将其改为“八极拳”(书生按,此亦为小说中不言“八极拳”之因)。至于此拳为何以“八极”二字命名,说法较多。
一曰:北方将练武称为练“把式”或练“八式”的,而取名“八极”是督促门人弟子将武术练到极致。
二曰:在本门“八极”训练中,非常重视头、肩、肘、手、腰、胯、膝、足这人体中的八个部位的锻炼,甚至要求这种锻炼达到极点。
三曰: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坠形训》记有“九洲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弘,八弘之外有八极”,取八方极远之意,足以表现本门劲道向四面八方爆发推至极远的特点。
四曰:八技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趟看家拳,除了受戒武僧,外人一律不传。因该拳是将剪、爪、太、八、形、劈、罗、花八种拳中的精华提练组合而成,故名为八技拳。但近代称八极者居多,且早已为世人所接受。
由于八极拳发源地在河北省东南乡一带,这一带别名称做“八极窝”。这一带八极拳名人辈出,历代传人刻苦精研八极拳技法,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颇深。(节选自《八极拳珍传》,王世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页)
资料二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对方门户。“八极”,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书生按,当为“八方极远”)。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其拳法刚劲朴实、动作迅猛。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书生按,当为《拳经捷要篇》),就提到此拳,一般认为源于武当,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
明万历年间,沧州人丁发祥幸遇“邋遢道人”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后人尊黄绝道长为开山宗师,丁发祥为二世,“癞道长”为三世,吴钟为四世。
雍正年间,吴钟三进南少林,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吴钟无子,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河南沧县孟村镇(书生按,当为河北沧县),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另一支传罗疃张克明、张景星父子。在清末华北,八极拳也得到广泛传播,与太极、形意并称“内家三拳”,因为八极拳远比前二者凌厉,又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杀伤力极大,以攻为主,且出手多不留后招,因此练太极的人都不怎么喜欢。(节选自《乱世之侠客——民国武林往事》,吴安宁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1页)
资料三
八极拳是我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岳山八极拳”“八技拳”“八忌拳”等。所谓开门,指“六大开”,即顶、抱、单、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之意。拳称八极,乃沿用古代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即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之名也是要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书生按,当为《拳经捷要篇》),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月山寺和尚张岳山所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比较确凿的证据是,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范围的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和《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当时,八极拳包括八极长拳和八极短打两种练法,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书生按,当为“系由内外家”,原文语序有误),故名为“八极拳”。另有说法是因为拳法中常用于攻击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极,所以才叫“八极拳”。(摘自《形意拳与八极拳》,周直模,陈扬编著,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225-226页)
资料一
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河北孟村县人。回族。生于明末动乱之际,为保护身家乃弃文习武,攻练拳术捧跤等技。隐于土窑中三年,武功精进。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北游京城,适逢两个俄罗斯大力士在京城设擂邀敌,一时名手,多为其败。丁发祥愤而应战,接连击败二人,由此名播遐迩,声闻宫禁。康熙皇帝亲自召见,赏“铁壮士”之号,并赐给御书匾额;王公大臣亦多以匾额绣帐及诗词相题赠。丁发祥为人恬淡镇静,乐善好施,一生不慕浮华,居乡唯以灌园养花自娱。或传他所传习之拳术乃八极拳,而一生教徒甚严,传其艺者绝寡。约康熙三十三年.丁发祥往山东青州探望兄长,病逝于途中。(摘自《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454页)
资料二
丁发祥,字瑞羽,明末清初的一位名闻宫禁的技击高手。
明朝末年,世道很乱。沧州孟村一带,更是兵燹战祸,民不聊生。丁发样生于孟村镇一个家底较为殷实的小康之家。他自幼习武,颇有些功底。为保护家产之计,他又隐于村外土窑之中,苦练了整整三年,技艺遂臻精熟。
丁发祥为人乐善好施,性格沉静内向。每天暗里坚持练功,常年不辍。虽武艺超人,但轻易不外露,有隐士君子之风。
康熙十五年(1676),俄罗斯帝国的两个大力士来华,在燕京(北京)摆下了擂台,并张贴海报,欲与中华武林高手一决雌雄,言语中视炎黄子孙如草芥,多不敬之辞。
当时,京都技击家云集,哪能嚥下这口气,纷纷上台较量。这两位大力士人高马大,北极熊一般的身躯,力大如牛,是当时俄罗斯首屈一指的人物,武功也甚是了得。京都的技击家上台后,少则一两回合,多则十几回合,就被打下台来。一连几天,上去的几十名热血男儿非死即伤。两个洋力士见无敌手,踌躇满志,言语颠狂。消息传到宫廷,康熙皇帝十分震惊。两洋人在京都如入无人之境,栽面子事小,让外邦视我为病夫,顿起觊觎之心事大。遂召集百官,商量对策,举荐能人。这时,朝班中达嘛肃王出班启奏,举荐丁发祥,说此人可担此重任。
原来,前不久丁发祥北游燕京时在街上遇一烈马狂奔,他怕马伤人,上前拦挡。马掉身趵蹶子,想踢倒他。丁未及多想,挥掌拦截,一下子把马蹄子斩断了。这马原来是达嘛肃王府的,兵丁拉丁发祥见王爷,王爷见他武艺高强,遂留他府上教徒传艺。丁发祥深居王府,外边的事并不知道。闻讯后,第二天便赶赴擂台。时两洋人见无人敢再上台,正山吹海擂。丁发祥飞身上台,通过姓名后便与一洋人交了手。二人行拳过步,丁发祥以守为攻,并不急于发招。洋人正在胜利的狂热中,并没把丁发祥放在眼里。丁发祥瞅准机会,在二人贴身的刹那,一个暴肘击中对方。拳谚云:宁挨十手,不挨一肘。这一肘足有千钧之力。洋力士当即口吐鲜血,昏倒地上。另一洋人不服,接着较量,没几回合,又被丁发祥击翻在地……
丁发祥连挫敌手,为国扬威,群情振奋。喜报传到宫中,康熙皇帝大悦:“召见以奖之,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歌匾额赠之”。此事广传于民间,并记载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订的《沧县志》上。(《为国扬威丁发祥》,《沧州文史资料·第3集·沧州武林精英列传》,申明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9页)
资料三
丁发祥是明末清初时著名回族武术家,将查拳、弹腿、戳脚功夫习于一身,以典型的北派功夫扬名江湖。在北京曾以一身无以匹敌的硬功夫击败洋人的挑战,威震京华,为中国武术证明,为民族挣得荣誉。丁发祥字瑞羽,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此时正值朝代即将更迭之际,天下不断出现的起义队伍,将社会推向动荡的深渊。丁发祥的家乡为沧州孟村,因田地众多,祖传经营皮货而家境殷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大户。此地自古以民风尚武、彪悍著称。丁发祥从小就十分喜爱武术运动,很小就接受武术训练。最初跟随回族高手练习回族内传功夫、查拳、弹腿,到其十岁时已经对武术功夫颇有功底。此时社会动荡已严重波及沧州,大量难民夹杂匪徒使沧州一带社会治安极其混乱。很多大户人家财产受到严重冲击,劫财害命事件频发。为保家中财产安全,正值年少的丁发祥与族内高手一道,在村外家产处开挖土窖,并在此一边苦练武功,一边巡防庄园资产。经三年土窖生活,丁发祥在此打退了数股盗窃、明抢之徒,在此期间,他的勤学苦练也成绩斐然,查拳、弹腿功夫日渐成熟,已经隐隐成为沧州当地年轻高手之列。长年的艰苦训练和实战检验,使丁发祥练就了内敛、沉稳的性格。虽然此时他功夫已经相当纯熟,但为人低调,一身功夫从不轻易显露,体现出明显的隐士君子之风。
一日黄昏,丁发祥正独自一人在一小河边树林内习武,此时已近深秋,树上枯叶被他施展威猛的查拳而不断被震落。随着他不断发力和迅急熟练的演练查拳套路,这些落叶在他身边随风起舞,一阵拳脚功夫演练完毕,身侧已经形成一圈树叶形成的环带。丁发祥正要离开,猛然发现不远处站立一人,自己演武之时竟然没有发现,这引起他的高度警觉。他定睛一看,只见此人须发飘飘,精神健硕,一身道袍上明显带有污浊痕迹。这位道长走到丁发祥身边,将他上下打量一番,后详细询问丁发祥练武经过。丁发祥见老道人并无恶意,就将自己所练功夫一一讲述。道士闻听后,就对丁文祥说,想收他为徒。丁文祥请教道士大名(书生按,以上两处原文有误,应为丁发祥),这才得知此人为八极拳大师黄绝道长,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邋遢道人。丁发祥幸遇高人,欣喜异常,当下行大礼叩拜黄绝道长。黄绝道长对丁发祥的身手和身体条件极其满意,符合他收徒标准,当下点头应允。自此,丁发祥成为大师弟子,开始学习八极拳。八极拳在江湖上是一等一的拳种,威力毋庸置疑。在绝世高人的亲自指点之下,丁发祥凭着刻苦努力和超人的领悟能力,在三年时间内,将八极拳法精义了然于胸。此时的丁发祥与三年前相比,无论武功还是心境,境界的提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黄绝道长的亲自检测,丁发祥已经完全掌握八极拳精华,达到当世一流高手境界。为此,黄绝道长对其进行了武德武魂教育,告知他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行走江湖后,黄绝道长离开此地又开始了云游,师徒二人洒泪而别。(节选自《丁发祥对武魂的诠释》,蒙军、宋晓宇著,《兰台世界》2014年第30期,第92页)
黄公焕章——冰城八极拳之祖(按,小标题为书生所加,下同)
黄焕章(1873—1958),河北省沧州小集村人。从小酷爱武术,曾投师王勇门下(书生按,此处有误,应为王荣),经多年勤奋苦练,拳艺功底精湛。1925年因家境困难至东北。借卖家传外科医药“撂地”卖艺传拳谋生。后来在哈尔滨市设立了“会友镖局”,传授八极拳。(摘自《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473页)
张公晋卿——生铁蛋子真君子
张晋卿,男(1910-1993),生于山东黄县,是上个世纪享誉哈尔滨市武术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一生痴迷武学,修为深厚,特别是八极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8岁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哈尔滨,1920年就读于道外大同小学,幸遇体育教师刘恒臣,从此走上习武之路。刘老师武功出自少林,善使软兵器,江湖人称“飞流星”。刘老师见张武术天赋极高,又肯吃苦,非常喜欢,遂收张为徒弟。
在刘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张晋卿与师兄徐玉林武功突飞猛进。二人对练的大刀进枪、单刀拐子破花枪,大梢子对棍、对刺花枪和七节鞭破花枪等刚猛激烈,出神入化,样样精彩。看到他们小有成就,老师带两位弟子行走江湖,卖艺为生。有一次在极乐寺庙会的七节鞭表演中,张晋卿不慎将头打破,自已抓了一把土盖上伤口,继续表演,观众被他的顽强精神所感动,送了他一个外号“生铁蛋子”。从此这一绰号在哈尔滨市武术界被广为传播。
1926年,离家7年的刘老师思乡心切欲回老家,便将爱徒张晋卿推荐给八极拳师黄焕章。黄焕章(1873-1958),河北沧州小集镇人,是八极拳大师王荣的关门弟子,江湖人称“铁锤黄”,当年在道外北市场附近开办了“会友镖局”,靠走镖、授徒和卖艺为生。由于张是黄的“二茬”徒弟,师傅(书生按,此处应为“师父”,下同)教拳十分谨慎,一趟小架一套八极拳一练就是八年。在这八年的刻苦磨练中,师傅看到张晋卿的耐力、忠诚和天赋,最终将举谱秘笈和活步秘法倾囊相传,并在门里授予张为“小老大”,由他代师传艺授徒。
其间,张遇到同来自山东的青年付家斌,付自幼习家传少林武功,两人相互倾慕,结为好友,并组成对练搭档,共同协助黄老师撩地。1941年,张晋卿与付家斌被北京影业公司聘为武打演员,去了北京,因拍摄电影《后羿射日》,被日本污为“反日”,摄制组被强行解散。返哈后,在付家斌的倡议下,与盛庚符等人组建了家斌剧团,不久剧团又被日本人污说“反满抗日”而“取缔”。团长付家试躲至青岛,成为国民党军队武术教官,解放前随蒋军去了台湾;副团长盛庚符被抓,后被家人保释,也去了青岛,当了蒋军英文翻译。
付家斌走后,张晋卿便和师弟孙明长(孙亮亭)组成对练搭档,此时黄焕章已70多岁高龄,他二人成为帮师守业的好帮手。1956年,黄焕章因体弱多病要回山东老家,张四卿便将“会友镖局”旗帜交给黄师带回老家,黄把练武兵器留给张,师徒二人洒泪而别。
建国后,哈尔滨市成立武术联合会,会长吉万山老先生带领哈市武术界同仁表演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慰问解放军、苏联专家等。张、孙二人的对练精彩纷呈,备受欢迎。
五十年代末,武友唐拳传人王连城,家境窘迫,在张晋卿的帮助下,成立了民族武术社,解决了全家生计问题。后来,市武协会长吉万山听说王是张晋卿的好友,特将十四武馆批给了王连成。
六十年代,张晋卿去长春探亲,结识了曾担任溥仪的皇家贴身护卫的武师霍庆云,二人交往甚密。霍对张晋卿功夫十分钦佩,在长春武术界推崇备至。后来,张晋卿开始在老太平区江坝外收徒传授武术。他收徒标准极为严格,特别重视品德,他的徒弟多为富有正义感的贫苦百姓子弟。(摘自《哈尔滨武术百年人物》,黑龙江省武术协会编著,第472页。书生按:此书书生只见过此页的照片,全书并未见到,故书名编者或有不精确处,然页码确凿无疑)
书生补记:张公晋卿,八极拳第七世祖师(书生按,此处尊“癞”为一世。若尊吴钟公为一世,则为第六世)。五年前书生刚拜师时,网上还有张公的百度百科介绍,如今却不知为何,居然找不到了。
1、《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明实录》,爱如生数据库。
3、《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明)戚继光撰,影印本。
4、《神奇秘谱》,(明)朱权编,中国书店2016年版。
5、《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马伯庸、汗青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万历朝鲜战争》,阮景东著,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7、《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古道断虹(男声独唱)
词:黑水书生、商曦
曲:《所向披靡》
长夜星河,孤峰隐绰
世人皆惧此巍峨,哪管正道没落
睥睨尘浊,白衣胜雪如昨
行遍江湖终遇他痴狂求索
长路漫漫策马且跋涉
其修远兮叹孤卓
宿缘难与人言说
造化因果,从来扑朔
师徒同心同德何分彼与我
岁月惊涛拍岸卷起风云作
将南北踏遍世事分合与君共斟酌
且将经年此刻留与后人说
愿舞文墨,愿吟清歌
风雨江湖纵横过,谁将初心许诺
同道同辙,共辟一径磊落
雪魄冰魂谁悟彻总已成奢
天和地原是一念相隔
缘生缘尽又如何
换我此生长记得
一步身错,一瞬挣脱
穿越生死相佐难分彼与我
叹韶华易老看世间风云错
望残阳古道再见如何梦醒犹对酌
归虹黄泉碧落何惧后人说
穿越生死相佐难分彼与我
叹韶华易老看世间风云错
望残阳古道再见如何梦醒犹对酌
归虹黄泉碧落何惧后人说
雪魄冰魂
词/黑水书生、商曦
曲/银临《浮生辞》
雪:古道故城,残阳迢递送黄昏
孤灯独坐拭墨痕
懵懂二三事,轻叹笔稍顿
窗前檐下是何人
冰:月下松林,凭谁相逢不相问
明眸粲粲胜星辰
不易心,随师尊
宿缘续前尘
烽火燃尽殒此身
雪:叹此生,长余恨
管弦轻弄梅花引
暮雪纷纷,终难逃命轮
我愿清歌一曲,换君长久不离分
但求明月来相问
(音乐)
冰:江畔怀人,相思水远暮色沉
江湖风雨寄吾身
黍离叹,任侠行,缘字系谁人
不觉经月憔悴损
冰:半盏清茶浅斟,当年叩首入师门
意切情真,此心镌此痕
雪:眉间心事稍顿,谁料痛失掌中珍
他年留雪忆冰魂
雪:再难寻,只言片语温存
空错身,唯见沾衣血泪痕
冰:倾心以事,难报君恩
空余了,离愁别恨
冰:半盏清茶浅斟,当年叩首入师门
意切情真,此心镌此痕
雪:眉间心事稍顿,谁料痛失掌中珍
他年留雪忆冰魂
合:俯仰无愧对苍生
一叩一生惟真情
词:黑水书生、商曦
曲:《琴师》
冰:若为此生续写那一段情
年少往事历历如星
岁月匆匆划过飞鸿残影
我仍为此魂牵梦萦
雪:那年灯下执笔独坐的那个你
兀自声声低语传入我心底
月落日出松林里
回眸仍是你
续宿缘应下今生的天意
冰:征程长长长长千万里
有人曾言,不如归去
雪:不曾想众位至亲皆捐躯
这一役,虽千万人何惧
(音乐)
冰:加冠当年,小年夜可曾记
乱琼碎玉漫天遍地
你在庭前吹那支紫竹笛
我亦将泛音轻点起
雪:山中不知寒来暑往的时光里
偶见后院落英缤纷的痕迹
皆不顾身心如一怎奈伤别离
把思念酿成清醇的记忆
冰:策马仗剑踏遍山川和大地
心中仍是你的期许
但为君赋一曲彼黍离离
长相忆,落笔在深夜里
雪:当年一腔热血丹心的那个你
跃马扬鞭纵横异域的天地
水陆烽火连天起
再无同归期
留与我,这般清晰回忆
冰:征程长长长长千万里
不畏人言,怎肯归去
雪:岂能忘众位至亲皆捐躯
这一役,虽千万人何惧
冰:路途长长长长难为计
在轮回尽头等着你
雪:为你弦歌一曲历历苦辛
这琴音,已飘散在风里
合:这一生,无憾命中有你
宿缘
词:朝歌和泠、黑水书生
曲:朝歌和泠
琴棋书画枪与剑,
能文能武堪做英雄,
春夏秋冬云并月,
善医善乐能为药叟,
年少聪,冰雪缘字化了愁,
何人叹才天易收?
自笑自先亡身应因果,
天地不语谁空候?
莫管谶言相联命歧途,
只求今生他好好过
你可知独剩一人太难过,
双生双断才无忧
帝乡不期策马尽风流,
烽火散尽成白头
血火之争埋骨谁的错,
永失吾爱痴傻落
苍天错爱非是恩泽厚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网站版权所有:爱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