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海风云-第2章  名次变更-雪原-历史传奇-爱读网
第2章  名次变更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8-14 09:56      字数:3512
    上官均和叶祖洽同是来自邵武和平书院的应试童生,两人才学不相上下,可叶祖洽为了讨好宋神宗和当权的改革派,舍弃诗赋,放弃辞章,且策论的层次也十分凌乱,甚至还辱 没自己的祖宗。

    然,皇帝并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他当场拟定:叶祖洽为本届科举考试第一名,是为状元。上官均第二名,是为榜眼。陆佃第三名,是为探花。

    苏轼(苏轼,字子瞻)一听,急忙跪地奏疏:“启禀皇上,叶祖洽不能排为第一,成为状元,依微臣看,他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

    “大胆苏轼你还知道自己是微臣的呀!叶祖洽推崇新政,赞扬新法,为何不能是状元?” 皇帝无比气愤地大声质问。

    “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苏轼反问神宗。

    神宗随即将叶祖洽的卷子递给了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看了看叶祖洽的卷子,对着苏轼嗤之以鼻地轻蔑笑道:“苏轼虽说才气很高,但他的学路极其不正且不得志,故而心怀不满,敢对皇上如此放肆。”

    见王安石出来指责苏轼,众大臣在吕大临的带头下,皆跪地口呼:“皇上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宗摇了摇头,万般无奈地轻声宣布:“众卿平身,散朝。”

    回到府邸的苏轼余气未消,又听说太常博士吕大临来访,他连忙让正在后院蹴鞠的书童高俅寻个理由出面阻拦。

    “吕大人,我家老爷身体不适,无法见客……”

    “就一个书童也学会说谎,你家老爷哪有生病?”

    吕大临趁高俅分神的时刻,悄悄溜进了苏轼的府里。

    苏轼夫人王闰之(字季璋)见丈夫愁眉苦脸,连忙问道:“夫君因何事忧愁?”

    苏轼刚给夫人说了个大概,就听见吕大临在外面客厅使劲叫喊。

    王闰之唯恐苏子瞻短礼,连忙催促丈夫面见客人。

    “我不想见那‘墙头草’。”

    “就别小孩子气了,其实夫君的心里很是清楚,吕大人是一心帮你。”

    苏轼无话可说。

    “吕大人别难为我高俅了,我家老爷不想见您。”

    高俅的话音刚落,王闰之便和丈夫一起走入客厅。

    “有话便说,有屁就放,我不想和你与叔(吕大临,字与叔)同流合污……”

    “夫君乃大宋文豪,岂能开口就是脏话?我看吕大人来此,定然……”

    苏轼愤然喝道:“别说是来赔礼道歉,我不吃你吕与叔那一套,要不是夫人的极力劝慰,我又哪会出来与你相见?”

    王闰之深知丈夫的怪异脾性,于是她面对着吕大临微微笑言:“还是我们吕大人的脾气好,要是换作别人,谁也受不了。”

    见王闰之为自己说话,吕大临便郑重其事地认真说道:“皇帝为了摆脱高太后的束缚,竭力扶植新党之人,而王安石乃宋神宗万分倚重的朝廷大臣,他与蔡确、吕惠卿等人早就想把苏大人赶出朝廷。您白天为了科举考试的排名顶撞皇上,王安石定然要借机搬掉阻碍他新法推行路上的硬石头。”  

    “吕大人的话说得在理,夫君本应感谢才是,哪能过分责备?若不是吕大人的带头一跪,你指不定还会在殿上闹出什么祸事来?”

    “照着夫人的意思,我就不应该为上官均说话,而应当人云亦云、拾人涕唾。其实,看人也要一分为二,皇帝和宰相虽然在变法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偏激做法,但他们对辽人、 夏人的过分要求却从不低头,而反观太后为平息边境干戈,竟向辽皇割让土地……”

    此时,苏轸(号小妹)也来到客厅,她感谢了一番吕大临后,便一边劝导大哥,一边安抚大嫂。

    苏轼觉得自己失态,只好默然无声地坐在椅上。

    “还是我们的苏家小妹有些能耐,几句话便解决了大问题,若姑子还不下楼来,恐怕你大哥……”

    “小妹赞同大哥的做法,上官均的策论文章,虽说在字里行间有忤逆王安石新政的字眼,但意在指出新法推行过程中的弊端所在,是一篇实话实说的应试策论。反观叶祖洽的应试策论却截然不同,为了高中,他竟然诋毁祖宗,以此讨好锐意改革的神宗皇帝。叶祖洽与混迹官场的宵小之徒亦无半点区别,其行为令人厌恶,其做法遭人唾弃。”

    王闰之连连摇头,轻声细语地奉劝道:“我说小妹,此话只限在府内说说,若在外面议论,被人添油加醋一番之后再密告皇上,苏家恐要大祸临头。”

    “小妹又是如何得知科举之事?你一个女孩子家家,不在楼上书画、刺绣,妄自议论新政做啥?”

    见苏轸夸夸其谈,苏轼忍不住地站立起来,大声问讯。 苏轸刚想辩驳,王闰之连忙向她递了个眼色,而后又面对着吕大临极为惭愧地轻声说道:“让太常博士见笑了,这兄妹俩都是一样的犟脾气……”

    “说哪里话?与叔、子瞻乃多年要好的朋友,眼下是新党得势,只有避其锋芒,才能免受其害。”

    苏轼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跟皇上争辩,给新政找碴,老相文彦博、御史中丞吕公著和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的下场便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可新政被人操弄,被当作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不但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还造就了诸多的贪官污吏。

    因书童告知家中急事,吕大人必须赶紧回府,润之让躺在椅上像似在闭目养神的丈夫去送送自己的合寅同僚。

    见苏轼疲惫不堪,吕大临连忙摆了摆手,细声细语地缓缓说道:“别打搅,苏大人乃操劳所致,就让他躺在椅上静静地休息一会儿,过些时辰便自然想开。” 苏轼不是休息,而是心怀忧虑。他的脑海里时不时地闪现出赵顼即位以来,新政给社稷、百姓所带来的利与弊……

    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

    赵顼即位时, 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且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契丹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

    赵顼即位后不久便令王安石施行变法,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竭力反对,三人代表保守派和以王安石、吕惠卿、蔡确为首的改革派围绕新法、旧法在大殿之上面对神宗和百官 激烈辩论与交锋,强调祖宗之法不能改变。

    因皇帝明显偏袒王安石、吕惠卿、蔡确,文彦博、吕公著和司马光一气之下便请辞离开了汴京城。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怀疑。年轻的赵顼有理想、有志向,勇于打破旧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朝廷,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起用新人王安石主持变法。

    在王安石的力助下,开始了一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 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栋梁之材。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给深深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熙宁二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他同时调整了人事安排,组成新的执政班子。变法措施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随后各项新法逐渐出台。新法刚一出台,便招来了朝野的一片指责和谩骂之声,不仅从内容和效益上对新法的推行恣意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对新法的实施大肆责伐,说王安石“变 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在朝议纷纷的情况下,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铿锵口号,赵顼对王安石表示全力支持,说:“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主张道德与功名并重,反对守旧派空言道德,政治上却无所作为的做法。

    在两派争议当中,赵顼先后罢退了一批对变法持否定意见的官员,如以老相文彦博、御史中丞吕公著、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等人为首的守旧派。

    熙宁三年(1070 年),赵顼擢升王安石为宰相,让其有了更大的变法权力,于是农田、水利、 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出炉且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赵顼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赵顼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惇、王雱(王安石儿子)、蔡确、曾布等一批新人。

    然,新政的施行并不顺畅,尤其是“青苗法”的颁布,规定以各地积存的钱谷为本,遇市价昂贵降低出售,遇市价贱低增贵收购,将所积银两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粮。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于受到地主的高 利贷盘剥,使农民能够“适时趋事”,但朝廷派往地方实施新法的一些官员为了政绩不择手段,强制农民借贷钱粮。

    因此,“青苗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但遇到保守派和地主官僚的极力反对,就连百姓也怨声载道,一些实施变法的官员还趁机向富人大捞一把,其结果,地主因收不到高利贷,他们宁愿荒芜田地,也不肯让农民种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