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笔记-第三章 师范校商海沦陷(一)-笨笨的姥爷-现实题材-爱读网
第三章 师范校商海沦陷(一)
作者: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7-13 17:02      字数:2136
    我对师范教育没有研究,只是凭直觉认为,师范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而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果师范院校商海沦陷的话,那教师、教育、民族……我无法往下推理演绎了。——文建国写作笔记摘录

    文建国在人事处长岗位上,适逢江阳师范,以及全省多地的师范学校遭遇“滑铁卢”,其结果令人痛心疾首。

    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江阳师范学校,八十余年办学历史,两次停办,五次易名,不可不谓坎坷。但它为江阳市和江州市,包括原先的江州地区教育系统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为江州的师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因为中等师范的优惠政策,曾经一度成为本地区农村初中优秀毕业生升学的首选。大批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报考江阳师范学校,日后成为江州市小学和幼儿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江州没有哪所小学没有江阳师范的学生,江阳师范也以它的质量和艺术特长在省内外闻名遐迩。走上政坛的,也为数不少,文建国在这里没有想强调的兴趣。

    近几年在招生的时候开了口子,只要是给学校赞助的,就可以以特招的名义录取。从七八人,发展到数十人。即便如此,也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文建国也知道,这种做法并非江阳师范之首创,也不仅仅是师范院校一个门类。是谁首创的,他说不清。只是感到这事儿,不是个事儿。不是个事儿又怎么办?我一个“科长(他始终自我定位科长)”又能怎么办?

    当时的赞助费从三五万起步,上不封顶。越是名校,胃口越大。至于赞助费以外的牵线费、酬劳费、劳务费,车马费、封口费更是五花八门,数量不等。有一点是肯定的,赞助的数额越大,其他花费自然水涨船高。其他花费是什么花费?用后来的流行语回答说,你懂的!

    文建国也多有听说,但说的人往往说半句留半句,并不指名道姓。潜规则是不能说白了的。说白了,那还叫潜规则吗?

    师范学校从“特招”开始沦陷,所有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校也无一幸免。其实这也是中国整个教育沦陷的开始。

    特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师范不值钱了——可以用钱买到的,就不值钱了。江阳师范(当然不是它自己能够作主的)自毁家门,一着失误,步步失误。师范的教育质量从此一蹶不振。

    从开始少量的特招,到只要交钱就能入学(当然还有低得难以名状的门槛)。又过了几年,江阳师范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高,从此步入恶性循环。连普高也考不上的孩子读师范,无疑就是置师范于死地。师范正在走向死亡。

    文建国想,死亡的过程极其缓慢,毕竟教育还挂着温情脉脉的外衣。有人一面高喊着教育兴国的口号,高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面让师范沉沦商海,陷入了一个“钱”字怪圈,而不可自拔。文建国感叹,在师范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这一代是看不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地反击了。

    有一天,夏局长交给文处长一封群众来信,信的首页左上角,有分管副市长简要的亲笔批示,请市教育局协助做好工作,并具文字材料,报政府七处统一答复。

    所谓群众来信,是江阳师范六名教师署名写的《江州教育,断子绝孙——六问市政府》。标题是令人心惊胆战的,而事情的由头,正是文建国曾经亲手起草的《关于在江阳师范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意见》。今年特招是狮子大开口,不但是扩大了特招人数,且堂而皇之地印发了红头文件。

    江阳师范学校地处江阳,直属江州市教育局,人事处是师范教育的主管处室,文建国作为市局的人事处处长责无旁贷。

    文处长一边看,一边“窃喜”。当初起草文件时,他三易其稿,感觉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窝囊,好像他起草的是卖身契,是自己将自己卖掉的契约,虽然有市府的“会议纪要”为版本,而那版本里的主要内容,其实也是文建国处长亲手提供的。而“六问”的来信,正是问了他想问而不敢问的问题。

    他问夏局长,怎么回复?

    夏局长说:“你先起草,写好后交给我审阅。”

    “基调是什么?”文处长问。

    “废话了吧?当然是维护市委市府的权威——市委市府的大政方针岂能当儿戏,说改就改?”夏局长说,“当初文件是你起草的,今天由你起草答复,还不是小菜一碟?”

    文处长啼笑皆非,转身离开。

    夏局长说的不错,问题在于自己的矛盾心理,是自己个人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与领导无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自圆其说。像教育条口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关于教育的提案,基本上是谁提的,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原点。有关部门请你帮着答复。

    他没有走两步,又被夏局长喊回头,用征求意见的口吻问:“要不先到江阳师范找这六位老师开个座谈会?”

    “你去吗?”“当然去。”

    “时间?”“下午两点出发。”

    文处长回到办公室,喘了口气。有夏一把亲自出马,主动接待写信的老师,他心里有底了。抽烟,喝茶,看《六问》。

    《六问》中没有客套话,直接向市政府提出了“六问”:一问师范教育真的差钱吗?二问收到的特招经费与教育质量的下降孰轻孰重?三问三、五年以后,特招生能够成为合格的师范生吗?四问用金钱换质量值得吗?五问若干年后这种生源挑得起教育的大梁吗?六问如此特招生做你孩子的老师,你愿意吗?

    来信内容中没有再提“江州教育,断子绝孙”的话题,标题相当于广告了?仔细推敲,如果你不愿意有特招生做你孩子的老师,那你孩子到哪读书?当代社会孩子不读书无异于“断子绝孙”;办教育,如果没有人来读书,教育本身岂不也是“断子绝孙”?所以“六问”的每一问,都是江州教育行将断子绝孙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