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一步跨千年》-第三十四章:用文字记录大凉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白云-现实题材-爱读网
第三十四章:用文字记录大凉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作者:白云      更新:2024-01-22 12:00      字数:3611
    历经几个月深入到大凉山采访写作,终于完成扶贫题材纪实文学《一步跨千年》。但我的心里却一直没有平静下来,很多次在梦里,都梦到自己还在大凉山体验生活。

    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虽然大凉山离成都只有几百公里,但在此之前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大凉山。如果不是这次四川省举办“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焦凉山”文学扶贫活动,我可能一辈子也许不会深入到大凉山去体验生活。大凉山深处交通闭塞、道路艰险,经济落后,超生现象严重,吸毒、贩毒,感染艾滋病的人多。这些信息我也是从媒体上看到的,但大凉山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无法描述。去了大凉山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解放几十年之后,大凉山人民为什么还会如此的贫穷?脱贫攻坚为什么把大凉山当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直面现实是作家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担当、有抱负的作家,理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真实地呈现出来,发挥优秀作品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我曾经写过以中越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守望幸福的女人》,亲身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之后,创作了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国家血脉》,以反映春运为背景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回家》。

    说实在话,在去年以前,我对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还没有怎么去理解,更没有打算去写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去年九月二十九号晚上,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视台导演的电话,以前我跟他有过合作,平时没什么事也很少联系。他打电话告诉我要和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在西藏拍摄扶贫题材的纪录片,其中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也参与此事。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还需要一个编导,问我愿不愿意去?当时我就有点蒙了,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做过编导,只是做编剧。虽然自己编剧的微电影、栏目剧在全国各省市的电视台播出了500多部(集),但都是我写了本子,人家拿去拍摄。这次要让我去自己编、自己导,我真的不敢去。朋友见我很犹豫,立即告诉我,很简单的,我相信你的能力。如果你真的有地方不懂话可以问我。

    既然朋友都热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好意思再拒绝了。立即同意去西藏挑战自己,朋友迅速给我订好了飞机票,九月三十号上午十一点,我直接从成都双流机场飞往拉萨贡嘎机场。对于高原反应这一类现实问题,我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考虑,到了西藏之后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脱贫攻坚,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如果说以前我对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情况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深入到了藏区实地采访、拍摄,我才真正体验到了西藏自然环境的恶劣,老百姓是怎样的一种贫穷?但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技术,改变和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通过特色产业脱贫、搬迁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文化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社会帮扶脱贫等措施让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颂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他们日夜坚守在第一线,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家有大事而不归,有的身患疾病而不休。作为一个编剧、作家,我被深深的感动,心里有了创作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的想法。

    西藏是中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区,而大凉山则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西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的三区之首,而大凉山则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三州之首。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大凉山的脱贫攻坚更为的艰难。

    1935年,红军路过大凉山彝族地区遭遇阻难,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让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为北上抗日争取了时间,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1950年大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考察团到大凉山深处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却意外发现大凉山深处还是真正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仍然没有人身自由,还是被奴隶主随意买卖。考察团回到北京以后立即向央人民政府领导汇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得知此事非常震惊。为了大凉山老百姓的自由和幸福,中央人民政府从1955开始研究大凉山的民主改革,1956年正式在大凉山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奴隶“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到社会主义社会。大凉山,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更是唯一一个完整的“奴隶制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1984年,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发射,中国航天也从这里走向世界。但大凉山深处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大凉山成为了国家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光触目惊心的“悬崖村”就有190多个。学生上学要从悬崖上攀爬藤梯,让人提心吊胆,更是让习总书记揪心。成昆铁路线上的爱心“绿皮火车”不但载着背土豆上学的孩子,还满载着猪和羊等牲口赶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国家和全社会都来纷纷帮扶大凉山人民,让大凉山人民真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全社会的关爱。我定点采访的是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小山村彝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最低海拔2500米,最高海拔4500米,是喜德县海拔最高的乡村。因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居民都生活在高寒山区,所以被列入了国家级贫困村,也是冕山镇唯一的一个贫困村。很多老百姓不但是文盲而且还不会说汉语,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老百姓没有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生产力低下、陈规陋习严重、超生孩子多、不懂法,这些都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扶贫干部们工作起来根本就没有星期天。想办法、出主意,熬夜编写教材,办起全省第一个农民夜校,让老百姓学文化知识、学种植养殖技术、开展职业培训、移风易俗、禁毒防艾宣传。还把农民夜校的优秀学员带到成都去参观学习。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十大古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会,发明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的城市,一个让时间慢下来的“休闲之都”。成都有着太多让人眷恋的东西:美食、美女、景色、历史、文化、棋牌、茶艺、夜场。成都古色古香,巴蜀文化气息特别浓厚。成都人爱喝茶,大街小巷都有各种茶馆,这种看似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成都人特有的工作和休闲方式。品茶的同时就可以把生意谈成,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心结化解,感情加深。成都人是最会享受生活、最有情调的都市人。2003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成都城市形象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在这短短5分多钟的宣传片里面,道出了整个大成都的巨大魅力。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男子为了探寻奶奶的梦想来到成都,用DV拍下自己的见闻以及自己对成都这座城市感受的画面,让人过目不忘。

    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成都成为工作环境最受关注的城市。天府之国的魅力,不仅在于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

    成都人喜欢休闲,喜欢美食,讲究享受。成都除了有美食,还有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成都人的闲适生活不但让国人羡慕,而且还让很多外国人羡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农民夜校的学员到了成都参观之后,真正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很多陈旧落后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积极学文化学技术,改变贫穷落后生活的信息和决心,可以说农民夜校的建立,真正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文明加油战。

    在采访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彝族同胞的热情和诚恳。如果说以前这些彝族同胞对新思想新观念还有一些不太接受的话,但现在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从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的不断帮扶,老百姓已经真实地感受到了新思想新观念对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所有的一切也随之而改变。曾经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凉山彝族同胞,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他们是阔步奔向小康社会。心中始终没有改变的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感激之情,更是觉得自己的母亲叫中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一个作家,能深入到大凉山深处体验生活,了解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给大凉山人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感到一丝欣慰和荣幸,这次的大凉山之行更是开阔了我的眼界。生活给了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品反映时代的变化是作家的责任和义务,我愿意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进行到底。

    此次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扶贫办、冕山政党委、小山村村委员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作者:廖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