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红-第81章  小春得力-竹君-现实题材-爱读网
第81章  小春得力
作者:竹君      更新:2019-07-16 11:01      字数:2162
    当范小春打了个机灵一下醒来,看着石像生还是如往常一样站立着,一动不动。想着自己不过是做了南柯一梦。可不想,他只是轻轻推了推那石像生,石像生便向旁边移动了一大截。

    范小春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在墓区找了几块石头,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把那些平时自己根本无力搬动的石头,轻易举过头顶。

    他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那石像生果真在梦里给自己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就这样,范小春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孬种,摇身一变,成了大力士。再后来,就发生了街边莲儿和伙计们看到的那一幕。

    虽然大家对这范小春所说的话将信将疑,但是,他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孬种,变成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这确是事实。众人唏嘘之外,也不觉感叹或许是老天有眼,看范小春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天降神力助他。

    范小春在与那壮汉挑衅时,心中自然十分有数。他知道,自己的力气在那壮汉之上,只是想在众人面前给他点难堪,好尽快把他赶走,谁让这大汉自从来到这里,数日里,兄弟们便受了他很多欺负。

    但是,让范小春没有想到的是,如今这把子神力,自从来到煤矿跟了三爷之后,竟然发挥了一些作用,不仅在开煤上得到了极致发挥,在对付日本人上,竟然也派上了用场,也算石像生没有白给自己这把子力气。

    说起运煤,这条街上随处满眼可见的,便是那运煤的驼队。骆驼运煤是用口袋,驼峰的左右一边一袋,驼队也是按把来计算的,通常是一个人在前面,牵着一把骆驼。每个骆驼脖子下悬挂铁铃铛,行走在村中古道上,叮咚作响,悠扬悦耳,竟然成为这古老的村落中的一道风景。

    这里的山脉,属于太行山支脉,山中出煤并不奇怪。

    三爷,也就是王首臣,是有文化的人,范小春听王国庆曾经提起过,三爷曾经跟过一位很厉害的将军。后来,将军和所在队伍的将领发生意见分歧,不愿意再听任指挥,便来到此地隐居。

    三爷曾做过文书,还当过账房先生,因此具备一定的煤窑开采知识。如今,跟着三爷把小日本整得团团转,范小春也觉得十分解气。他没有想到,他一个流浪汉,如今也能干上点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了。

    说起煤矿开采,最近这些日子,范小春在窑里,经常听王国庆他们几个唠叨,还真是学了不少东西。煤窑开采有很多种,有的是半机械化采煤,有的是平进式开采,出煤不多。还有竖井式开采,出无烟煤。用绞车吊煤出窑,出煤量也不小。支窑筒的窑柱多为柳木,主要用来听声。如遇上山体有晃动的征兆,窑柱就发出一种细微响声,有经验的窑工听声辨态,就可立即奔跑逃避。

    这里的煤窑,已经有一段开采的历史了。据说很多附近地区或者来往的商人也来此拉煤,都是来时车上装着窑上需要用的木材,回程时运送煤炭。这个村落附近的煤窑平均深度都在二十米以上,多为斜坡平进式开采。

    有一次,范小春亲眼所见一位工友往附近一个废弃的窑里扔石头,好半天才听见沉闷的“扑通”声,可见窑井之深和水已淹了窑巷,由此可见,这个窑中是因为水大而开不下去的。所以说,其实煤矿开采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事儿,工人们是把命悬在刀尖上在干活儿。

    由于他们这个煤窑的煤质量好,此外,这里出的煤有个特点,就是煤块儿都带有水渍的锈迹。附近做首饰的,打烊专用这里的煤,认为出烟少、火力强、升温快,坚决不用别的地方的煤。可见,他们的煤和这个地区的特产磨刀石一样,是这里的一宝呢!

    印象里,曾经听爷爷说起过。这个村里刚刚开始修建厂房时,很多煤窑被毁。当时,很多村民纷纷跑到煤窑周围去捡拾煤块。村民们成筐成筐地往家背,有的村民,就靠着捡拾来的煤块,竟然烧了两年多,可见煤的质量好到何种程度。

    爷爷告诉我,村里出的煤,大部分通过村里的煤栈卖到了京城里,一部分卖到了周围的村落。如此一来,很多人便靠着采煤发了家,过起了好日子。当时村里几家大户家人、全部都曾经参与过采煤、运煤、贩煤。太爷爷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太爷爷还曾经兼任北平市煤商行会的会长。那时,为了供应内城大量的用煤需求缺口,他曾用火车把附近区域的煤炭运到煤栈,再通过煤栈售卖给城里的老百姓。此外,还养着六、七把骆驼往来京城运煤。因此,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庄,一度出现过十分繁华的景象,不但依赖这条运煤通道,而且也依赖于村里众多的煤窑。

    由于这条商道的存在,村庄的很多人家以此为机遇发家致富。就连临近的一些村落的村民,也纷纷加入以搞运输为生计的行列之中,因而,方圆几里地村里的人们,都与骆驼结下了不解之缘。村里也逐渐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骆驼店,附近一个村子,村民几乎家家养骆驼,最多时一个村落里,就有二三千头骆驼。

    在夏天,骆驼要去口外避暑贴膘,要徒步上千里地,来回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于是,从每年的芒种开始,村民们就成群结队地拉着骆驼去北口,去的时候,路上要走上半个月,目的地是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

    村民们走的这条北口道,是在当时极为凶险的一条道路。路上不仅有土匪截道,还有就是山高路险、水土不服。比如有的道路泥泞,有的则沟水大,有的道路连续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落脚休息的地方。拉骆驼的有民谣讲“三怕”:

    “一怕长安岭,二怕雕鹗沟,三怕赤城赶云州。” 基本上,上述这些凶险的情况,在这几个地方都曾经出现过。除了这些地势或是人为造成的凶险状况,天气因素也是驼队必须要克服的关卡,过风口子的时候,凉风刺骨。村民们出发的时候都是穿着小褂儿,走着走着,就要换上皮袄、毡鞋、扣上毡帽盔、住毡子斗篷了。俗话讲“拉骆驼的三件宝,长刀、酒葫芦、大皮袄。”这其中的艰辛和凶险,便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