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断虹-附录一:八极拳简介-黑水书生-武侠修真-爱读网
附录一:八极拳简介
作者:黑水书生      更新:2018-06-29 13:17      字数:1907
    资料一

    八极拳,早年问也有人称做“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钯”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字当做“钯”的简化字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钯子拳”的意思。早在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就将巴子拳列为名拳之一,但由于“巴子拳”名称粗俗,后经清康熙年问“神枪”吴钟将其改为“八极拳”(书生按,此亦为小说中不言“八极拳”之因)。至于此拳为何以“八极”二字命名,说法较多。

    一曰:北方将练武称为练“把式”或练“八式”的,而取名“八极”是督促门人弟子将武术练到极致。

    二曰:在本门“八极”训练中,非常重视头、肩、肘、手、腰、胯、膝、足这人体中的八个部位的锻炼,甚至要求这种锻炼达到极点。

    三曰: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坠形训》记有“九洲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弘,八弘之外有八极”,取八方极远之意,足以表现本门劲道向四面八方爆发推至极远的特点。

    四曰:八技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趟看家拳,除了受戒武僧,外人一律不传。因该拳是将剪、爪、太、八、形、劈、罗、花八种拳中的精华提练组合而成,故名为八技拳。但近代称八极者居多,且早已为世人所接受。

    由于八极拳发源地在河北省东南乡一带,这一带别名称做“八极窝”。这一带八极拳名人辈出,历代传人刻苦精研八极拳技法,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颇深。(节选自《八极拳珍传》,王世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页)

    资料二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对方门户。“八极”,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书生按,当为“八方极远”)。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其拳法刚劲朴实、动作迅猛。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书生按,当为《拳经捷要篇》),就提到此拳,一般认为源于武当,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

    明万历年间,沧州人丁发祥幸遇“邋遢道人”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后人尊黄绝道长为开山宗师,丁发祥为二世,“癞道长”为三世,吴钟为四世。

    雍正年间,吴钟三进南少林,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吴钟无子,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河南沧县孟村镇(书生按,当为河北沧县),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另一支传罗疃张克明、张景星父子。在清末华北,八极拳也得到广泛传播,与太极、形意并称“内家三拳”,因为八极拳远比前二者凌厉,又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杀伤力极大,以攻为主,且出手多不留后招,因此练太极的人都不怎么喜欢。(节选自《乱世之侠客——民国武林往事》,吴安宁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1页)

    资料三

    八极拳是我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岳山八极拳”“八技拳”“八忌拳”等。所谓开门,指“六大开”,即顶、抱、单、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之意。拳称八极,乃沿用古代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即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之名也是要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书生按,当为《拳经捷要篇》),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月山寺和尚张岳山所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比较确凿的证据是,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范围的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和《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当时,八极拳包括八极长拳和八极短打两种练法,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书生按,当为“系由内外家”,原文语序有误),故名为“八极拳”。另有说法是因为拳法中常用于攻击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极,所以才叫“八极拳”。(摘自《形意拳与八极拳》,周直模,陈扬编著,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225-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