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棚漫笔-以城墙为界的国度-刘仁前--爱读网
以城墙为界的国度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6 10:02      字数:1737
    这里,没有崇山峻岭,没有江河名泽,亦没有广袤的平原;这里,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没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亦没有开阔的疆域。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高大而厚重的城墙,让人感受到的是其不可侵犯,尽管现代军事技术对催毁这种有形的设施已易如反掌;置身这里,让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似乎有一种力在挤压着我,让我的神情变得严肃而紧张。来过这里的人都能明白,我说的是梵帝冈。

    这个当今全球最小的国家,座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呈三角形的梵帝冈高地上。它的东边是著名的圣彼得广场,其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与外隔绝。这就使得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以城墙为界的国家。在一般人口中,称之为“城国”也就是自然的了。当然,由于它处在罗马城之中,是个标标准准的“城中之国”,亦有人据此而简言之:“城国”。

    梵帝冈的国名说全了,该是“梵帝冈城国”。在其0.44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存着1300多说着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意大利人。据说,真正常住于此的人口只有其总量的一半多一点。如果要算它的人均公共设施拥有比例,梵帝冈恐怕是全世界最高的。在这里,宫殿、教堂、图书馆、邮局、电台、火车站、飞机场等应有尽有。这倒应了家乡的一句俗语,“麻雀儿虽小,五脏俱全”。

    说起梵帝冈城国,就不能不提“丕平献土”的历史事件。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周围地域送给了教皇,为以后成立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国奠定了基础。教会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丕平献土”。1870年8月,罗马反教皇人民起义爆发,意大利统一,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的西北角,也就是现在的梵帝冈。至于说,承认它是个主权国家则是近代的事。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政府和罗马教皇签订了《拉特兰条约》,确定梵帝冈主权归教皇,并规定同年7月独立建国。

    “梵帝冈”一词,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这也让梵帝冈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于是乎,在这里的一切权力都归教皇,民众迷信教皇,视其为神明。教皇呢,自然高高在上,享有绝对的统治权,自称为“基督在世代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这种极度专制的情形,与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封建“皇权”颇为类似。这当中有一点不同,教皇的“神权”虽终身享有,但不可世袭,而皇帝的“皇权”则不然。如此,教皇的继任者如何产生,就不仅是天主教徒关注,同样被全世界所关注。据说历史上选举继任者仪式复杂得很,现在有所简化,由普世教会先推出候选人,多为十二位。之后这十二位候选人,进甘多尔宫闭门祈求神给予指引,并通过无计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出新一任教皇。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如教皇选出,甘多尔宫的烟囱就会冒出白烟,反之便冒黑烟。这样一来,守候在宫门之外的众教徒们,到时只要看烟囱里冒出何种颜色的烟便可知新教皇是否顺利产生了。在历任教皇中,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是约翰·保罗二世。这位1920年5月18日出生波兰瓦多维采市的波兰人,打破了450多年来罗马教皇的传统。他在1978年10月23日宣誓就职后不久,就为意大利科学家伽里略平反昭雪,指出了17世纪30年代宗教裁判对伽里略审判的“不公正”。实在来说,推翻对伽里略审判的结论并不难,纠正强大宗教力量所作出的错误行为并非易事。从这一点看,这位波兰籍教皇还是有一种勇革自己命的精神的。这对于一个至高无上的教皇来说,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在梵帝冈地下宫殿里,倒是亲眼见到了教徒们如何对教皇顶礼膜拜的。在装有教皇舍离子的神柩前,他们跪着,拜着,祈祷着,久久不起,绝对的虔诚。有的面露哀容,不知是为教皇的在天之灵,还是为自己现实中之处境。

    离开梵帝冈城国,我实在不敢再把它称之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了。这个罗马教廷的所在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通过“神权”来实现对人的精神统治,其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影响力早出了国界。即使抛开虚的,无形的,它的经济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听与我们同行的付先生介绍,梵帝冈在境外有巨大的投资和大量的房地产,有“国际金融帝国”之称。它在北美和西欧的投资就达数百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国际金融托拉斯,很难把它和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城国”联系在一起。

    坦率说,在如何看待“大”与“小”,“强”与“弱”的问题上,梵帝冈让我有些意外,令我思考。让我颇为遗憾的是,在城内没能和梵帝冈人做一些交流,在我们大讲幸福指数的今天,他们的幸福指数是多少,高么?